新疆吐峪溝景區:在百年古榆倒下又挺立的10小時裡

4月18日晚,一場十級大風侵襲了新疆鄯善縣吐峪溝景區。看到大風藍色預警時,景區工作人員有些擔心。景區內,有20余棵百年古樹,其中3棵樹齡超500年。“能不能抗住大風?尤其是那棵古榆樹。”吐峪溝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杰擔心的那棵古榆樹,樹齡超百年,樹干卻比同齡樹木細不少。“它比較特別,樹體一半枯死,另一半卻繁茂,這些年,它一直以這種獨特的生命姿態挺立著。”
大風將至前,工作人員提前對古樹狀態進行檢查,對部分樹冠較大、樹枝雜亂的樹木進行了修剪,同時每隔兩小時巡邏一次。
當晚,強風如約而至。負責巡邏的馬合木提·亞庫甫,聽著風聲呼嘯,心也揪著。“樹干壯的不用太擔心,但有些樹根子淺,健康狀態不好,就害怕它們有問題。”馬合木提說,頂著風出去查看樹木狀態時,每看到一棵樹無恙,提著的心就放下些。
凌晨3時,馬合木提又一次巡查時,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那棵半面枯死半面春的古榆樹橫臥在地,部分根系裸露。
李杰也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
“我心裡也是‘咯噔’一下,當時考慮要不要立即搶救古樹,但天氣太惡劣,考慮到人員安全,我們決定先查看古榆樹情況,初步制定搶救方案。”李杰說,幸運的是,被吹倒的榆樹枝干與根系還有相連,仍有存活希望。
10時,吐峪溝景區的16名工作人員聚集在倒下的古榆樹前。由於古村落道路條件有限,榆樹的扶正工作無法由機械完成,隻能依靠人力拉繩、推頂的方式進行。“一、二、拉”“一、二、拉”……跟著口號聲,站在民居屋頂用繩子拉樹的人和圍在古樹邊推頂的人同時發力。
“拉起來一點,我們就趕緊拿事先准備好的圓木支起來一點,因為古樹已經有損傷,拉推的過程也要注意力度,害怕造成二次傷害。過程真不容易,但大家硬是靠著人力一點一點把古樹扶起來了。”李杰介紹。
臨近13時,在眾人的歡呼聲中,倒下的古榆樹再次挺立起來。隨后工作人員又採用支撐加固、根系覆土等措施,為重新站起來的古榆樹增加保護措施。
“聽說古榆樹被吹倒了,心裡難受,像自己的老朋友生病了一樣,還好景區動作很快。”今年60歲的吐峪溝村村民阿不來·尼亞孜得知消息時,景區工作人員已經完成了古榆樹的扶正工作。在阿不來的記憶中,這些榆樹是村落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憑借耐旱抗風的特性,在干旱的吐峪溝頑強生長,也成為當地極為珍貴的自然饋贈。
“榆樹不僅是守護家園、遮風擋沙的衛士,在艱苦歲月裡,它的嫩葉和榆錢還充當過救命糧,幫人們度過飢荒。”阿不來說,“這些樹都是看著我們一代代人長大的,它們也見証了我們的生活和村子的變化。”
吐峪溝景區生態資源豐富,除古榆樹外,還生長著桑樹、楊樹、杏樹等多種樹木,其中樹齡超百年的古樹達20余棵。近些年,為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景區對每一棵古樹進行挂牌登記,安排專人負責日常養護與灌溉管理,運用科學手段維系古樹生命力。
古榆樹重新挺立起來,李杰還是不放心。站在古榆樹前,他給鄯善縣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科科長趙剛撥打視頻電話。
“你看這樹,狀態咋樣?我們的處理沒問題吧?這段時間還得注意啥?”
“你們處理得很及時,採取的措施也很正確。但在加固方面,還要再完善,最好用鋼管加固。這棵古榆樹本身隻有小半是活的,現在根系也受了損傷,所以后期澆水的時候,最好能再給一些營養液的支持,給些生根粉,讓它的根系扎得再深些……”
“好!澆水呢?多久澆一次?”
“差不多十來天。一定要預防病虫害,不能再讓它受損傷了。”
“能活嗎?”李杰追問。
“這些措施都到位,成活概率還是很大的。”
聽到趙剛的回答,李杰舒展了緊皺的眉。“我這幾天一直關注著它。其實搶救的時候也有人覺得樹都這樣了,不一定能活,但我們還是想試試,對於這些古樹,我們和村民一樣有感情。每棵古樹,都有濃厚的歷史價值和生態意義,保護好景區的每棵古樹,也是對村民情感寄托和百年文化傳承的守護。”李杰說。(劉一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