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博州:一條河的美麗蛻變

2025年04月21日10:4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治理一條河、生態一個州”。近年來,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黨委和政府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將博爾塔拉河打造成博州生態治理的樣板區,讓全州人民共享生態紅利。

一場河流的生態保衛戰

博爾塔拉河是博州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兩山交會處的洪別林達坂,一路東流注入北疆重要生態屏障艾比湖,252公裡的博爾塔拉河連接起當地自然、生態、文化命脈。然而30余年前,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活動增多,這條河流一度飽受河床斷流、水體污染困擾。

“周邊開墾的地多了,種地放牧收入高了,但過去清澈見底的河水越來越少,水質變差。”博爾塔拉河下游鄉村的老一輩人還記得,上世紀末,每年博爾塔拉河下游斷流時間長達3至4個月,兩岸曾經蔥郁的草木日漸枯萎,土地沙化引發的沙塵開始影響人們生活。

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採取一體化綜合治理措施。”2017年,博州黨委和政府決定實施博爾塔拉河搶救性保護行動。水利、生態環境等四部門聯合發文整治河道非法採砂行為,要求企業平整河道,回填採挖坑,規范加固岸坎堤防,退出佔用河床。2018年底,博爾塔拉河沿線砂石料廠全部關停。如今,四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覆蓋博爾塔拉河全流域,120名河段長織密責任網。

2021年3月1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為一條河立法,彰顯了博州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更體現了保護博爾塔拉河的決心和力度。

“用法治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的生態保衛戰全面打響:嚴格保護上游源頭周邊環境,清理整治岸線亂佔濫用等行為,建成19座鄉鎮場污水處理廠,加強地下水超採區治理,以水定地有計劃地開展休耕輪作……一系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硬核舉措,換回如今博爾塔拉河持續全線貫通,河流水質穩定在Ⅲ類水質標准,達標率100%。

一條綠色復蘇的涅槃之路

如果從博爾塔拉河源頭出發,一路沿河向東會看到,溫泉縣被稱為“山水田園、詩畫克村”的綜合體景區裡,銀杏、王族海棠等3萬余棵樹木迎風搖曳,綠化覆蓋率高達47%的安格裡格鎮克熱雅哈得村,成為游客鐘愛的天然氧吧﹔博樂市國家3A級景區萬畝海棠生態園遍地綠意,郊區曾經的廢棄地變身城市“綠肺”,迎來送往休閑娛樂的游客﹔精河縣烏蘭旦達蓋沙漠邊緣,萬畝桑園防風固沙、涵養水源,靜靜守護沙漠周邊的農田。

“每年單位都會組織植樹活動,平日我們也會定期協助各段河湖長巡查河道、清理雜物,自己的家園更要自己守護。”已做河湖保護志願者多年的阿不都艾拉·阿不都卡得說。2021年起,博州實施博爾塔拉河生態文化長廊工程。通過多方合力,以五一水庫為重點開展生態綜合整治,整地2500畝,補種各類喬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沙生植物778萬株,實施博爾塔拉河博樂市30公裡示范段河道治理、駁岸修復,累計綠化補植、林木修枝1.4萬畝,退化林修復1萬畝。近兩年,博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5.65平方公裡。

事實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博爾塔拉河流域,自西向東串聯冰川、高山草甸、森林、湖泊、溫泉、濕地、綠洲、沙漠等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涵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所有類型。近年來,博州按照“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六大修復原則,通過農田佔用修復、生態駁岸修復、水土流失修復、洪水風險修復、生物多樣性修復,實施博爾塔拉河生態一體化治理保護,重現一片綠水青山。

對博爾塔拉河流域末端的艾比湖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博州也在穩步進行治理。目前,博州與新疆林業科學院攜手開展課題研究,正在艾比湖風道區、鹽鹼裸露區開展14萬畝人造灌木林任務,已累計恢復濕地3萬畝,實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193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87.1平方公裡,完成“三北”農田防護林24.5萬畝。一組組數據,點燃綠色復蘇希望。

一串創新示范的幸福密碼

“我們率先在全疆制定河道採砂統一經營管理辦法,實現‘以河養河’。”博州水利局河湖管理保護中心主任邱明路表示,2022年博州試行對河道採砂統一規劃、開採、經營、管理、收益分配的“五統一”管理模式,此后兩年間,使用河道採砂經營收益先后投資800余萬元實施河道生態管理、水利工程建設等項目,以採砂收益反哺河流管護,形成良性運轉的生態鏈。

暮色中的博爾塔拉河畔,五一水庫南側的生態文化長廊游人如織。木棧道兩側各色花朵競相綻放,智能電子界樁、電子公示牌實時顯示河湖基本信息,滾動播映著水文化水科普知識,不時有人駐足在LED屏前,了解博爾塔拉河歷史由來、古絲綢之路早期物種傳播等河湖文化。作為新疆首個自治區級水利風景區,博爾塔拉河水利風景區讓昔日的防洪河道升級為集生態修復、文化展示、智慧管護於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一河串九珠”,河湖治理融入文化潤疆的實踐,也串聯起鄉村振興的黃金走廊。“我的店就在博爾塔拉河生態文化長廊旁邊,馬上又要迎來旅游旺季,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農家樂經營者劉永新早早就在為“五一”假期的客流高峰到來做著准備。依托博爾塔拉河生態文化長廊工程,博樂市青得裡鎮阿裡翁白新村打造青得裡千年古城,新建改建民宿12套﹔溫泉縣博格達爾特色村寨景區用獨特的戍邊文化展示地域歷史淵源和人文景觀,培育“一戶一品”特色農家樂28戶、主題民宿25套,帶動本地群眾就業10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

當河谷長廊北岸和博格達爾山生態步道建成,河谷林路網實現串聯暢通﹔當溫泉縣布熱村大橋通車,縮短了上游兩岸通行距離﹔當一批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博爾塔拉河河段長高鵬這樣說:“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優勢和富民優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博州實踐。”一條河的生態治理,構建了水脈文脈人脈交融的治河新范式,揭示著全民共享生態福祉的幸福密碼,也為西北干旱區生態治理提供了借鑒方案。(康顥嚴)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