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染遍新疆春 “花漾”文旅正當時

自3月盛開的杏花拉開新疆春日賞花序幕以來,4月的新疆更是“花花世界”,杏花、白番紅花、梨花、蘋果花、海棠花等陸續綻放。杏花林裡的圍棋對弈、梨花樹下的演唱會……各地圍繞賞花推出的主題文體旅活動也更加豐富。
繁花盛開的同時,各地以花為媒,通過打造多元文旅消費新場景,豐富游客和當地居民的體驗,將“顏值經濟”變成“旅游紅利”,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
賞花活動精彩紛呈
新疆是“瓜果之鄉”,雖然果香四溢的秋季格外甜蜜,但花團錦簇的春季也別有風味。南北疆各地圍繞踏青賞花,舉辦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體旅活動。
4月19日,賞花系列文旅活動在新疆多地舉行。阿克蘇地區2025年春季文旅消費季暨“沙雅梨韻飄香·共赴春日之約”第六屆梨花文化旅游活動在沙雅縣開啟﹔在五家渠市,第二十屆郁金香文化旅游節開幕﹔為期3天的第三屆“醉美人間四月天”國風桃花系列文旅活動,在霍城縣大西溝鎮舉行。
今年,阿克蘇地區依托優質文旅資源,積極開展2025年“春季文旅消費季”系列活動,已陸續舉辦了柯坪縣“杏綻芳華·春潤駝城”第九屆杏花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沙雅縣“‘杏’好遇見你”第三屆杏花文化旅游活動等。阿克蘇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艾爾肯·玉素甫說:“阿克蘇各地舉辦的賞花系列文旅活動,有效激發了春季文旅市場活力。”
4月15日,“山海昆侖·花漾喀什”——喀什地區春賞花旅游季系列活動落下帷幕。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喀什地區全域旅游服務中心主任徐燕說:“系列活動為游客打造了集欣賞自然風光、體驗民俗文化與參與特色活動為一體的春日賞花之旅。”
今年,喀什地區聯動統籌12縣市的文旅資源,舉辦了“香·約岳普湖,醉·美桃花季”、“蘋果花開·遇見澤普”2025年首屆蘋果賞花旅游季等系列活動。以花為媒,邀請游客來喀什領略春日的生機盎然與全域旅游的繁花盛景。
4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多縣市花開正好。圍繞梨花季,當地陸續推出電音DJ狂歡夜、風箏比賽等文體旅活動。焉耆回族自治縣的杏花、且末縣的桃花、尉犁縣的梨花正值花期,且活動豐富。
賞花經濟蓬勃發展
一花開,百業興。賞花經濟激活消費潛力,不僅帶動了當地住宿、餐飲等服務行業,也帶動了周邊景區景點,實現了從單一觀景向農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
依托3月底舉行的“新疆第一春·花開吐魯番”2025吐魯番杏花季文化旅游活動,吐魯番市共接待游客184.96萬人次,同比增長32.66%﹔游客總花費8.45億元,同比增長41.30%。
伊寧市第三屆“海棠路·杏花語”主題文旅活動於3月28日至4月6日成功舉辦,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單日峰值突破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00萬元,手工藝品攤位單日最高銷售額1.2萬元。
“由杏花文旅活動帶動百花游,由賞花游帶動周邊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宣傳推廣與科教處處長馮震磊說。
今年,以伊寧市、新源縣等縣市為主的伊犁州春季賞花游推介引客效果明顯,通過“杏花節”IP打造,帶動伊寧市六星街、喀贊其等景區客流增長40%,形成“以花引客、全域聯動”的旅游新格局。此外,今年廣東、上海等主要客源地的“長途”賞花游客明顯增多。
系列賞花活動,正成為全國各地游客體驗伊犁河谷浪漫風情的窗口,伊犁“四季皆可游”的旅游品牌形象正在持續強化。
賞花新業態引客來
如今,南北疆各地的賞花游從單一的拍照打卡,轉向全方位的復合旅游體驗。除了非遺文創展銷及體驗、美食品鑒、攝影展、歌舞演藝等傳統活動外,今年各地“上新”了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活動。
有著“新疆第一春”美譽的吐魯番,借杏花季開啟“全域全季全民”旅游。各區縣的差異化活動將賞花游與杏花詩會、沉浸式演藝、農事體驗等相結合。“要提高游客復游率,就要讓賞花游向鄉村游、文化游轉型,用新的活動、體驗來吸引游客,延長游客游覽時間。”吐魯番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楊勇說。
巴州文旅部門圍繞城鄉觀景打卡點,推出賞花、運動、美食等主題旅游線路。巴州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宣傳促進科科長安梅說:“‘賞花+’產品日趨豐富,各縣市圍繞賞花推出了美食、運動、研學等主題旅游線路,滿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喀什地區積極探索文旅融合創新路徑,以喀什春日生態景觀為基礎,聚焦非遺、民俗藝術、特色美食、精品演出等文旅優勢,開發觀光旅游、特色餐飲、康養休閑、研學實踐等豐富的文旅業態。
英吉沙縣推出花海中打鐵花和蹦迪活動﹔伽師縣在繁花中為游客帶來傳統文化與熱門動漫Cosplay結合的體驗﹔疏勒縣推出賞花、釣魚、採蘑菇等活動。徐燕說:“依托春日賞花主題打造的全新文旅場景、業態與產品體系,為喀什構建‘歷史+生態+民俗’全域文旅IP注入了鮮活生命力,進一步提升了喀什文旅品牌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今年伊犁州各縣市還推出了花海露營、花海騎行等形式多樣的文旅活動,為旅游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馮震磊說。(張小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