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鋼鐵駝隊”跑出亞歐物流新速度

4月15日10時,一列滿載汽車配件、服裝百貨、電子產品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阿拉山口站鳴笛啟程,駛向波蘭馬拉舍維奇。自中歐班列開行以來,截至目前,阿拉山口鐵路口岸累計通行中歐(中亞)班列已突破4.5萬列。
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阿拉山口正從單一物流通道向集貿易、加工、服務於一體的復合型樞紐轉型,以“鋼鐵駝隊”的加速度,續寫亞歐經貿合作的嶄新篇章。
在提升中歐班列通關效率的“組合拳”中,阿拉山口海關創新舉措,2024年全面推行的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業務模式,通過流程再造實現了“隨查隨驗、隨到隨放”的全時段通關服務。阿拉山口海關綜合業務一科工作人員王歌說:“去年開始著力推動的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業務模式,省去了轉關環節,企業隻用申報報關單,不需要申報轉關單,鐵路快通貨物到達口岸即可放行,降低了企業申報成本。”
這一模式的落地,讓企業告別了以往繁瑣的轉關流程,班列抵達口岸后可直接進入鐵路受理環節,實現“即到即辦”,為班列暢通運行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在優化海關“軟環境”的同時,口岸硬件設施的“硬實力”也實現跨越式提升。在阿拉山口鐵路綜合查驗場,無人機正沿著列車軌跡巡航,封閉式廊橋自動對接列車進行貨物查驗。該查驗場2024年9月底投入使用,通過“人機協同”作業,徹底解決了以往鐵路作業與查驗環節交叉干擾的問題。
“我們創新實施‘車停即辦’通關模式,在列車首尾設置固定查驗點,配合無人機全景掃描技術,使整列貨物查驗效率提升40%。”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二隊教導員劉飛表示,自綜合查驗場投入運行以來,班列單趟通關時間較最初縮短10分鐘,目前最快15分鐘即可完成通關,單日最高驗放量達29列。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硬件設施的迭代升級。在集裝箱換裝區,4組智能化換裝線24小時運轉,配合新建的60萬噸級糧食筒倉和20萬平方米散貨堆場,單日換裝能力突破2000標箱。
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技術科科長楊科介紹,阿拉山口站換裝二區、集裝箱換裝場等改造工程相繼完成,“現在整條線路可全天候開展集裝箱換裝作業,減少了雨雪天氣對作業效率的影響,換裝能力較過去提升25%以上。”
截至目前,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中亞)班列線路達123條,較2023年新增8條,覆蓋國內26個省份,通達德國、波蘭、哈薩克斯坦等21個國家,貨物品類從傳統百貨向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光伏組件、智能設備等高端產品延伸。
從“通道經濟”向“樞紐經濟”轉型,阿拉山口正依托班列優勢構建產業生態圈。綜合保稅區內,784家企業圍繞物流、加工、貿易集聚發展,2024年保稅區進出口貿易值突破300億元﹔跨境電商“1210”“9710”模式全面落地,年出口包裹量超2700萬票。
阿拉山口市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朱力表示,隨著口岸擴能改造工程加速推進,疊加智慧口岸建設等創新舉措,預計年內將實現通關能力提升30%,屆時可支撐日均50列班列的高效運行,真正構建起“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雙向國際物流大通道,為亞歐大陸經貿合作提供更強勁的“新疆動能”。(楊舒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