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這個海歸博士為何鐵了心留在新疆

2025年04月18日10:4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4月9日,凌晨時分,新疆工程學院長時熱儲能技術研究實驗室亮起暖黃燈光。實驗室的門被輕輕推開,王剛的身影又在深夜悄然駐留。哪怕再忙再晚,隻要他在烏魯木齊,必定回到實驗室查看實驗數據、復盤當日研究進展……

這位曾在海外名校攻讀博士的科研人,本可以選擇條件更為優渥的一線城市,為何偏要將人生錨定在西北邊疆?王剛說:“以前我隻認為,新疆是我這輩子必定要去的地方,但從沒想過它會成為我人生下半程的主場,更是我永遠不會離開的歸宿。”

王剛的故事,始於黑龍江省鶴崗市。1992年出生的他,從那片土地汲取了質朴的成長底色。2010年,他以634分的成績考入華北電力大學,從此踏上科研之路——本科、碩士、博士。10年深耕,他在太陽能熱利用與熱儲能領域嶄露頭角,並先后赴西班牙馬德裡理工大學、丹麥技術大學留學,成為熱儲能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2022年,學成回國的王剛被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錄用。在西安工作的9個月裡,他住在人才公寓,拿著令人羨慕的薪資,卻總覺得心中少了些什麼。“每天忙於電力建設,漸漸遠離自己研究了6年的熱儲能領域。”他坦言,那時心中藏著不甘——那些關於太陽能熱利用的實驗數據,那些在丹麥實驗室熬過的夜,難道真的要就此封存?

轉機,來自2022年4月的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時任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工程學院院長的李文亮。當他在學術圈聽說了這位同時擁有國內外雙博士學位的熱儲能人才時,立刻撥通了王剛的電話。

“連續40天,每天雷打不動給我打電話,平均每天通話20分鐘,即便出差也會先說一聲‘今天抱歉,明天再聊’。”王剛回憶道,起初他以為是常規人才招聘,但漸漸發現對方聊的不是待遇,“新疆的人、新疆的事、新疆的能源……他說‘研究新能源不來新疆,便是去錯了地方’。”

2022年5月,被李文亮打動的王剛來到新疆。剛到學校,他第一時間被帶到學院黨委書記李玉鴻的辦公室。“李書記沒提一句科研經費、住房補貼,隻說‘新疆是個有溫度的地方,是能讓年輕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地方’。”半小時的談話,讓王剛想起丹麥導師的教誨:“科研人要找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走出李玉鴻的辦公室后,王剛便下定決心留在這裡,隨即向原單位提交了辭職申請。“2022年5月24日,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王剛說。

來到新疆近3年的時間裡,王剛見証了這片土地的機遇與溫度。“這裡的陽光,能讓我的研究真正落地。更重要的是,當你被一個地方完全接納時,你會想拼命回饋這份信任。”王剛說。

2022年下半年,在校方的鼓勵與支持下,王剛牽頭申報的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3個項目全部立項,他成為學校首個同時獲批三項省級以上項目的青年教師。

“得知申報項目立項的那一刻,我在家激動得跳了起來!”王剛說。2024年,王剛獲評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依托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建設的東風,他帶領團隊在太陽能熱儲能領域接連取得突破。

同時,在學校的支持下,他先后建成了高溫固體熱儲能實驗室、長時熱儲能技術研究實驗室和戶外太陽能實驗研究基地,並組建了校級科研團隊。

提到他的戶外研究基地,王剛感慨地說:“這樣的大型戶外平台很難獲批,因為土地太貴。但在新疆,學校直接劃給我500平方米場地,說‘你放手去試’。”這讓他十分感動。新疆的“溫度”,既是熱儲能技術的溫度,更是對科研人“試錯包容”的人文溫度。

如今,王剛的房子就買在學校旁邊,步行8分鐘就能到實驗室。他說,每當他從家裡望向學校,就能看到他的戶外研究基地,那是他最滿足的時刻。

這讓他想起騎行時在敦煌看到的樊錦詩題詞“我心歸處是敦煌”——原來,所謂“心安”,從來不是地理上的歸處,而是當你的理想與一片土地的脈搏同頻共振時,自然而然生出的歸屬感。“我身安處是新疆,這裡就是我最熱愛的地方。”王剛說。(郭宏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