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左公柳”遠赴湘豫綻新綠

左柳懷鄉,榮歸故裡﹔山河相望,桐柳相依。4月9日,在哈密市舉行的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動上,人們見証了新疆左公柳苗木今年分植湘、豫兩地的感人場景。
本次“植柳日”活動以“共植左公柳,同鑄中華魂”為主題,在哈密市伊州區宗棠路左宗棠歷史文化街區鳳凰台大營舉行。
4月2日,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左宗棠故居柳庄“第三代哈密左公柳”栽植現場。張超攝
“‘左公柳’串起了湖南、河南、新疆三地各族群眾的萬裡家國情。”在活動的“思柳”環節,播放了2025年“共植左公柳 同鑄中華魂——左柳懷鄉”系列活動在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左宗棠故裡舉辦時的視頻。湖南省湘陰縣左宗棠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易小武說:“湘陰縣是左宗棠的故鄉,哈密則是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戰略要地、善后治理的駐節之地,兩地因左宗棠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左柳懷鄉’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與傳承,更是一次愛國主義精神的凝聚,讓哈密與湘陰在左宗棠文化的紐帶下聯系更加緊密。”
哈密市、湘陰縣“共植左公柳 同鑄中華魂——左柳懷鄉”系列活動於4月2日舉辦。移栽的20棵“第三代左公柳”源自哈密百年左公柳母本,是樹齡均為1年以上的幼苗。當天,哈密市、岳陽市及湘陰縣有關領導,湘陰縣左宗棠學校學生在校園內和左宗棠故居柳庄共栽“第三代哈密左公柳”。左宗棠學校校長劉立峰表示:“左公柳承載著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來自新疆的左公柳在校園內栽植,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寫照。我們一定精心呵護這些幼苗,讓它們在校園茁壯成長。”
山河相望,豫哈情深。4月9日的哈密市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動中,黃河水利委員會代表、河南開封黃河河務局局長王中峰向哈密市贈送了5棵焦桐苗木。
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縣群眾與洪澇干旱災害抗爭,栽下了一棵棵泡桐樹。如今,這些當年的幼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被人們稱為“焦桐”。“焦桐”是焦裕祿精神的象征。
3月26日,河南省開封市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左公柳”栽植現場。仲銀堂攝
今年3月26日,在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黃河河務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哈密市與河南省對口援疆工作指揮部共同組織,666棵來自哈密的左公柳苗木移栽至河南省開封市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以紀念林則徐與左宗棠當年的“湘江夜話”。
1850年,65歲的林則徐專門繞道長沙,在湘江舟中接見了左宗棠。兩人圍繞邊疆治理與國家命運前途進行了歷史性的對話,此后改寫了中國西北邊疆的歷史。在開封市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的雕塑“河山對”,正是這段歷史的展示。
“林則徐在河南治理黃河,左宗棠在哈密屯墾修渠,為政利民精神一脈相承。而‘焦桐’更是以焦裕祿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象征之一。左柳入豫,焦桐進疆,很有意義。”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秘書長郝常立說。
據了解,此次移栽河南的哈密左公柳包括6棵胸徑20厘米、樹齡10年的成樹,660棵胸徑1厘米以上、樹齡1年的幼苗。6棵成樹分別種植在黃河水利遺產——林公堤的西起點和合龍處,游客掃描樹木標識牌上的二維碼,即可了解哈密左公柳的歷史。
“哈密市以‘植柳日’為載體,通過重現左宗棠植柳的歷史記憶,系統構建‘左公柳’這一凝結家國情懷的文化符號,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哈密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建軍表示,哈密市今年的“植柳日”活動以柳為媒,串聯湘、豫、哈三地,著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著力打造兼具生態價值與人文內涵的公共儀式,賡續歷史文脈。未來,哈密市將繼續挖掘左宗棠歷史文化內涵,持續打造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左宗棠歷史文化品牌,使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樣本。(魏永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