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坎兒井水滋潤千年藤

2025年04月17日10:3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村村民對葡萄高效節水管道進行檢修維護。加帕爾·沙它爾攝

吐魯番市高昌區新城片區克孜勒吐爾社區葡萄地整齊排列。 謝懂飛攝

春風拂過火洲大地,63萬余畝葡萄藤在坎兒井水和現代灌溉技術的滋養下舒展新芽,綠意沿著天山南麓的戈壁綿延生長。

吐魯番,這座年降水量不足16毫米的火洲,卻以甜蜜多汁的葡萄聞名於世,在干燥熾熱的極端氣候中孕育出甜蜜奇跡。

從2300年前的葡萄藤標本,到國內最著名的葡萄產地,吐魯番以葡萄為筆,向人們書寫了一段跨越兩千多年的時代傳奇。

傳統種植的現代傳承

“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小學課文中的這篇《葡萄溝》讓很多人知道了葡萄溝。“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這首歌中描述的場景,更加激起了人們對這裡的無限向往。

吐魯番的葡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吐魯番博物館陳列著一枚洋海墓地出土的2300年前葡萄藤文物,其最大直徑2.3厘米,藤上有5個芽節。它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栽培葡萄的標本。它的發現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葡萄的傳播不是用種子,而是靠葡萄藤來進行無性繁殖。

如今,2000多年過去了。每到春天,天氣回暖,當地的葡萄種植戶仍在延續傳統的“起春藤”農事活動。把埋在土裡越冬的葡萄藤挖出來整理上架,讓它們重新發芽、結果。

與此同時,吐魯番依托水土光熱資源優勢,結合現代農業技術,推動葡萄產業加速發展。截至2024年,該市葡萄種植面積63萬余畝,佔全疆葡萄種植面積的45.1%,葡萄品種550多個,已經建成的葡萄標准化生產示范基地為34萬畝。

“我爺爺的爺爺就在這裡種葡萄,我現在在這裡邊種葡萄,邊直播賣葡萄。”3月30日上午,在吐魯番葡萄溝景區的一處農家小院裡,葡萄種植戶吾買爾·熱西提帶著記者穿過院子側門,來到自家葡萄園。一條條粗壯的葡萄藤盤繞成長廊,一直延伸到他家院落裡。吾買爾撫摸著剛開墩不久的葡萄藤說:“以前葡萄熟了,自己去景區擺攤售賣。直播帶貨以后,合作社主動上門收購,葡萄兩三天就運送到了上海、廣州等地。”

在葡萄溝景區,像吾買爾家這種傳統種植葡萄的模式並不鮮見,這種葡萄架下的生活宛如“活態博物館”,吸引著諸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近年來,葡萄溝景區依托本地葡萄文化、民俗文化等優勢,積極引導種植戶從單一種植向旅游、民宿、餐飲等領域多點開花,一批葡萄種植戶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吐魯番葡萄架下的生活很吸引游客,我們曾結合小學課本裡《葡萄溝》一文,設計了帶著課本來旅行的研學課程。讓游客來到農戶家裡體驗葡萄採摘、晾晒等過程,品嘗本地抓飯、手抓肉等特色美食。這一研學活動吸引很多游客走進葡萄溝。”葡萄溝景區一研學旅行基地負責人魏東說。

葡萄種植需要大量用水。阿斯塔那古墓曾出土一件北涼時期的“葡萄派任行水官牒”,從這件文書文物來看,葡萄當時已經是高昌地區的重要物產,為了保証它的品質和質量,高昌郡會在特定時節專門派行水人員負責澆灌。

如今,葡萄的傳統灌溉模式已被現代滴灌技術取代。在葡萄溝的1萬余畝葡萄節水智慧灌溉示范區,坎兒井與現代節水技術相互配合,共同為葡萄的種植保駕護航。

從晾房到“雲端”的跨越

在葡萄溝景區,幾乎隨處都可以見到用於晾葡萄干的小房子。這種房子通常建在1至2米高的土台上,方便通風,還能縮短葡萄干的晾制時間。

“以前交通不便、保鮮技術不成熟,葡萄豐收后,隻能放在晾房裡晾干。現在有了冷鏈物流,葡萄隻需要兩三天就能通過冷鏈貨車送到全國各地。”吾買爾說。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由鮮葡萄干化而成的葡萄干,年代為唐代。資料顯示,唐太宗時期,有專人曾從吐魯番往中原運葡萄,自此中原逐漸普及種植。

很多人猜測,也許從那時起,古人就已經“發明”了把葡萄放入晾房制成干的智慧方法,並且通過駱駝商隊,把吐魯番的葡萄干等商品運送到幾千公裡以外的中原。

如今,葡萄干產業向標准化、精細化發展。吐魯番市葡萄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數據顯示,截至 2023年,吐魯番已有葡萄干加工企業68家。

在高昌區亞爾鎮新城西門村的吐魯番絲路明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裡,記者看見,這裡的葡萄干從晾房出來到直接食用,要經過20道工序。該公司購置了葡萄干AI智能分選設備,能准確識別葡萄干中的雜質和劣質果﹔專業滅菌機,可有效解決葡萄干等各類果干的霉菌問題。葡萄干在這裡要經過機器挑選、人工分揀、包裝,才能發往各地。

葡萄和葡萄干也從晾房走向了“雲端”。在葡萄溝景區的一處院落裡,吾買爾正在通過短視頻向網友介紹新疆的干果。“能夠借助互聯網直播平台把吐魯番的葡萄介紹給全國網友,幫助大家增加收入,我感到非常開心和自豪。”吾買爾說,2020年他在兒子助力下,開始嘗試直播帶貨,“剛開始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宣傳葡萄等農產品,后來又融入本地民俗風情等內容。現在我在抖音、快手的粉絲已經達到了上百萬。”

“我們做直播,就是為了讓國內其他地方的朋友吃到我們新疆的美食,讓新疆的農產品走出新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各地。”吐魯番市歐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歐佰都拉·吾買爾說,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9月,目前,團隊成員已增至60人,主播有12人,合作社社員138戶,“目前,我們十余個賬號的粉絲已經達到了800多萬,葡萄的單月銷售額達到了800萬元。”

文旅融合激活千年IP

吐魯番的葡萄釀酒業是何時開始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一件東晉時期庄園生活圖,生動描繪了當時種植葡萄和用葡萄釀酒的場景。壁畫不僅印証了晉唐時期吐魯番葡萄種植及釀酒業的繁榮,同時也表明,唐代,葡萄種植與釀酒已成當地人農庄生活的主要部分。

如今,吐魯番的葡萄酒企業已經發展至40余家。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為載體發展觀光旅游,已成為不少葡萄酒庄的經營之道。

距吐魯番市10公裡的火山紅酒庄,是一家集酒文化展示、旅游、民宿、沙療等於一體的葡萄酒庄。酒庄中長達2.7公裡的地下儲酒長廊和酒桶民宿,成為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的亮點。

走入地下儲酒長廊,牆壁上的文物圖片、長廊中擺放的儲酒罐、彎道處用艾德萊斯綢顏色制作的燈光秀,讓人恍若進入時光隧道。“長廊裡有19個體驗區,每個體驗區風格都不同。有歷史文化體驗區、品酒體驗區、聞酒體驗區等。讓游客在參觀長廊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葡萄酒的釀造工藝和歷史淵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曲徑通幽的林蔭路旁,公司傾心打造的200座外形獨特的橡木桶民宿,看上去古朴又典雅,“我們通過打造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通過深化農文旅融合,推動企業發展。”

每年8月,吐魯番大街小巷變身“葡萄長廊”,當地也會在此時舉辦“吐魯番葡萄節”。如今,這個節慶活動已成功舉辦了30屆,不僅見証了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同時也見証了吐魯番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歷史跨越。

從葡萄晾房到冷鏈物流,從絲路珍品到支柱產業。如今,吐魯番葡萄的甜蜜故事還未結束,它們仍在甜蜜的果實中講述著傳統與現代、融合與創新的永恆主題。(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