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政協專家協商會為糧食單產提升謀良策——

新疆:破解單產難題 科技賦能開“糧”方

2025年04月16日10:3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眼下春光正好,天山南北的廣闊田野間,農民忙碌,農機往來穿梭,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徐徐鋪展。

小麥、玉米是新疆的主導糧食作物,如何進一步挖掘其增產潛力,提升單產,讓中國碗裝入更多新疆糧,成為農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近日,自治區政協召開專家協商會,政協委員、農業專家、相關部門及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聚焦“涉農產業集群建設重點問題研究——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重點核心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主題,圍繞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推廣路徑等深入協商,精准把脈開“糧”方。

創新技術 深挖增產潛力

2024年,新疆糧食生產能力實現大幅提升,糧食總產全國排名上升至第13位,糧食平均單產首次躍居全國第一。新疆還包攬了全國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產紀錄,率先在全國建成百萬畝級玉米“噸糧田”。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木合塔爾·艾沙介紹,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水資源管理、政策支持、技術集成等方面協同發力。圍繞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供給基地戰略定位,今年,新疆提出堅持“穩面積、優結構、攻單產、增效益”工作思路,持續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力爭糧食產量再增加10億斤。

目標明確,如何實現?“要構建科技內核,向科技要產量、要品質。”住疆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高級農藝師王威說。

目前,新疆已發布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方案,集成推廣合理密植、干播濕出、精准水肥調控等關鍵技術。王威建議,要持續抓好單產提升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同時,深挖科技增產潛力,在生物育種、農機傳感器等核心技術攻關上尋求突破。要抓牢種子這個農業“芯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培育更多優良品種,優化品種品質結構,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

“新疆小麥單產連年增長,在高基數上實現新突破,需要強化要素支撐,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發力。”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耿洪偉建議,創新“梯度式”技術供給模式,針對高中低產田,形成分區施策的技術方案,精准化適配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確保各項措施發揮最大效益。

自治區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建疆建議,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運用前沿生物技術,突破小麥耐鹽鹼、節水抗旱、抗病等關鍵技術瓶頸,同時,針對縮行增密、主莖成穗、肥料后移等新形勢下的實用技術,開展示范推廣,助力小麥提質增產。

因地制宜 優化種植結構

新疆地域遼闊,南北疆氣候條件、種植模式和技術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這也導致糧食產量和效益的不均衡。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推廣適用技術成為提升單產、促進糧食豐產增收的關鍵舉措。

“玉米種植,北疆優勢突出,單產水平高,高產紀錄均出自北疆地區,但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南疆玉米生產水平相對偏低,單產提升潛力大。”自治區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楊杰分析道。

楊杰建議,進一步優化玉米種植布局,強化區域集中生產優勢,全力建設北疆玉米高產區、南疆挖潛提升區,提高全區玉米生產的整體水平和生產效益。以穩定種植規模,提高單產、節本增效為主攻方向,開展北疆玉米主產區大面積“噸糧田”建設,逐步實現大面積“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

“還要因地制宜推廣應用以‘增密’為核心的玉米精細化栽培技術。”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郭文超結合近期參與的北疆玉米全產業鏈調研情況給出建議,在光熱資源充足及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推廣玉米無膜、免耕技術以及小麥套種玉米等種植模式,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北疆各地優質玉米生產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適度擴大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市場競爭力。

建議針對性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小麥、玉米單產和品質﹔加強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推進智能化監測技術與產品的研發,更好保障糧食安全﹔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根據實際情況,抓好田塊平整、高效節水和灌排渠系建設,提高農田綜合效益……專家學者結合工作實際、調研情況,為新疆糧食單產提升精准建言。

示范推廣 盡顯“科技范兒”

作為我國糧食安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重要物質裝備基礎和糧食生產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在吉木薩爾縣二工鎮六戶地村的玉米播種地裡,裝有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的拖拉機牽引著播種機,按照預先設定的線路進行精量播種。播種期間,農業技術員到田間地頭,查看播種質量、及時解決技術難題,真正讓科技服務進村入戶到田。

為進一步發揮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與會人員紛紛提出建議。

新疆雙劍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溫海英建議,加大“優機優補、有進有出”政策調控力度,支持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裝備新技術。同時,適時、適度提升農機具推廣鑒定標准,引導補貼政策向智慧農機、優勢農機傾斜,消除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阻礙。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破解南疆資源約束、推動單產提升的有效抓手。”新疆慧爾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吉偉建議,全域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構建節水增產新模式。通過提高農戶、合作社購置水肥一體化設備補貼比例,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在南疆建立“水肥一體化高產示范區”,集成展示智能灌溉、良種配套、密植栽培等技術的協同效應等,加速成果轉化,讓田間盡顯“科技范兒”。

高產試驗示范田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的重要平台。郭文超建議,持續推進“百畝攻關、千畝創建、萬畝示范”,探索可復制、可借鑒和可操作的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還要積極發揮輻射作用,農業專家在田間地頭開展實地教學,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為科技種田“打樣兒”,調動農民學科學用科技的積極性。

同時,不斷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力量,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普及力度,加強對農民農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切實把“專家田”變為“農民田”,把“專家產量”變為“農民產量”,讓農民增收致富。

糧食單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統籌各方資源、協同推進。與會委員、專家表示,將立足自身專業領域,持續深化技術創新與推廣,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同時,積極建言獻策,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助力新疆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讓科技賦能的“糧”方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張艷芳)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