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演出用音樂演奏二十四節氣
2025年04月16日10:31 | 來源:新疆日報

4月14日,演員在《時和歲豐——二十四節氣主題音樂會》上表演鼓樂《時和歲豐》。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湯永攝
4月14日晚,第三屆新疆文化藝術節優秀舞台劇目展演劇目《時和歲豐——二十四節氣主題音樂會》在新疆藝術劇院劇場精彩上演。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高校”項目之一,該音樂會由新疆藝術學院傾力打造,以二十四節氣為脈絡,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展現節氣文化內涵,為觀眾奉上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
音樂會圍繞“春之萌動”“夏之熱烈”“秋之收獲”“冬之靜謐”四大篇章展開,精選13首原創與改編曲目,融合交響樂、民族器樂、合唱等藝術形式,用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講述中國節氣故事。開篇鼓樂《時和歲豐》以磅礡氣勢拉開音樂會的序幕﹔竹笛獨奏《春天》與民樂合奏《昆侖之春》勾勒出萬物生長的靈動畫卷﹔馬頭琴合奏《奔騰》與冬不拉齊奏《夏至》展現草原民族的熱情豪邁﹔單簧管重奏《鴻雁》與手鼓獨奏《豐收》傳遞金秋的喜悅﹔民族室內樂《冬韻·絲路弦歌》以悠遠旋律描摹絲路雪景,合唱《雪花的快樂》為冬日注入詩意浪漫﹔返場曲目《時光織耕謠》通過合唱與民樂的交織,將音樂會氣氛推向高潮。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觀眾情緒隨旋律起伏共振。當《鴻雁》旋律響起時,台下觀眾輕聲應和﹔《城南送別》深情的演繹喚起了情感共鳴。“《夏至》讓我仿佛看見草原豐美、牧民歡慶的畫面。”觀眾祖妮熱·圖爾蓀感慨道,這場音樂會讓人真切感受到節氣文化的魅力。
“在作品創編中,我們系統梳理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民月令》等古籍文獻,採集新疆各地節氣民俗影像,通過交響樂、民樂重奏等形式的創新詮釋,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雷嘉彥說,未來將持續打造學術與藝術融合的文化品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賈春霞)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