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當國潮紋樣遇上新疆

2025年04月09日10:4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點開美圖秀秀AI功能的瞬間,我仿佛來到了喀什古城!”近日,22歲的漢服愛好者李子璇在社交媒體晒出一組照片——身穿AI生成的艾德萊斯綢長裙,羊角紋AR頭飾隨著動作輕盈旋轉。這組“賽博新疆旅拍”一經發布就收獲上千點贊,評論區被網友“求同款教程”刷屏。

李子璇體驗的是新疆大學新疆文化發展研究中心與美圖秀秀聯名推出的“美圖國潮紋樣計劃·國潮紋樣新疆篇”。該項目在美圖秀秀APP上線一周即實現全網曝光量超1億次,用戶互動量突破百萬次,頁面互動超60萬次,紋樣素材使用量達45萬次。這一數據背后,是數字技術對新疆傳統紋樣的系統性解碼和創造性轉化。

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新疆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敏介紹,項目立足該中心在新疆地域文化符號研究領域的深厚積澱,以扎實的歷史文物考據和民間工藝溯源為基礎,對羊角紋、八角星紋、葡萄紋等五種代表性紋樣進行數字化。“團隊運用了AI、AR等技術,用戶可以通過共創紋樣、非遺貼紙、紋樣變裝·AI玩法、羊角頭飾·AR體驗等互動形式沉浸式感受新疆文化。”王敏說,這些技術打破了文化傳承的時空限制,開創了科技賦能非遺符號傳播的新模式。

當科技與文明共舞,文化遺產便不再是歷史遺物,而是指引未來的星光。該項目上線后,通過數字技術降低門檻,放大美學價值,精准匹配年輕群體的文化偏好,千年紋樣在社交媒體中煥發新生。

大學生熱依娜·肖合來提上傳日常照片后,短短幾秒便生成一張融合國潮紋樣的時尚大片。“既新鮮又有趣!服飾細節逼真,還能直接分享到社交平台。”這讓她對新疆傳統紋樣有了更深理解。

像熱依娜·肖合來提這樣的Z世代用戶貢獻了70%的內容創作。數據顯示,18—35歲年輕群體是該項目核心用戶,葡萄紋與八角星紋最受歡迎——既保留傳統藝術特征,又通過數字化實現現代審美轉化。承載吉祥寓意的壽字紋、萬字紋雖文化底蘊深厚,但在現代藝術表達形式上仍有突破空間。這種反差折射出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性共鳴,既要視覺沖擊力,也要符合當代敘事。

“我們不僅是技術革新者,更是文化傳承共建者。”美圖國潮紋樣計劃負責人表示,傳統紋樣已從博物館的靜態符號變為年輕人的社交標簽。該計劃自2022年啟動以來,已聯合32家文化機構、300位非遺傳承人推出12個主題,累計服務超2.1億人次。未來將深化AI技術應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宣傳推廣成果之一,“美圖國潮紋樣計劃·國潮紋樣新疆篇”的成功印証了“學術研究+技術賦能+大眾參與”模式的有效性。新疆大學新疆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非遺研培項目組自2016年起構建非遺研培體系,此次合作進一步証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現代生活創新融合的市場潛力。

“或許,當代人文學者研究的社會價值在於通過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敘述和負責任的學術思考與設計,增進公眾對歷史經驗的理解和體悟。”王敏感慨道。當羊角紋成為Z世代的社交元素,絲路文化便真正擁有了穿越時空的生命力。(賈春霞)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