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北大博士的青春逆行

2025年04月08日10:3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新疆烏恰縣烏恰鎮,有一位干部,不僅學歷高,為群眾服務的熱情更高,他就是余漁。

余漁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19屆博士畢業生,也是北大首位直接赴南疆基層崗位工作的博士畢業生,現任烏恰鎮黨委書記。

逐夢邊疆 砥礪青春

“我從小就喜歡聽愛國守邊的故事,也喜歡邊塞詩。”一直學習研究經濟、安全與工程學交叉學科的余漁說,他深知新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當得知將到新疆工作的消息時,一下就點燃了他內心潛藏的激情。

2019年,余漁從北京出發,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來到了阿圖什市,成為阿扎克鄉提堅村黨支部副書記。3年時間裡,余漁帶領當地群眾,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盤活閑置房屋,整合資源打造產業街,產值突破2億元,帶動解決上千名村民就近就業。2021年,他被授予“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3年初,余漁被調往烏恰縣烏恰鎮。作為鎮黨委書記,他考慮的不僅是當下事,更多的是事關群眾福祉的長遠發展。

凡事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更注重服務群眾利長遠的潛績﹔杜絕隻唯上不唯實……在余漁的引導下,烏恰鎮黨員干部進一步樹牢正確政績觀。余漁反復強調:“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這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余漁和同事們形成了“說、商、辦、評”的四字工作法。“大家的事大家說出來,互相增加了解,互相溝通。大家商量一起想辦法,一起解決問題。最后把這個事情辦成了,由群眾自己來評,看滿不滿意。”余漁說。

改善環境 推動發展

地處帕米爾高原上的烏恰鎮發展相對落后。余漁到任后,首先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烏恰鎮雨季降水急驟,由於某小區道路沒有硬化,一場大雨過后,小區道路泥濘不堪,停在低處的車輛開不出來,需要許多人合力才能推出,為了爭奪地勢較高的停車位,居民爭吵時有發生。

“在烏恰鎮,這樣的小區還有很多。”余漁說,因為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跟不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矛盾就會產生。

為解決這一問題,余漁召集群眾代表開會商量。起初大家對能否辦成這件事持懷疑態度,當看到整個小區路面硬化了,環境美化了,上下水、燃氣等地下管網鋪設完成,群眾的參與熱情被調動起來。大家根據實際需求,自己規劃停車位,停車難、出行難等問題迎刃而解,極大激發了業主的“主人翁”自治精神,小區得到有效治理。

群眾的生活環境改善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進一步激發。余漁帶領大家乘勢而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前,烏恰鎮的群眾購物總是選擇去阿圖什市或喀什市,往返一次就要一天,很不方便。

去年,余漁提出,面向實際,招商引資。很快,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各類餐館、服裝店等店鋪落地烏恰鎮,大型超市、酒店也紛紛入駐。現在群眾絕大部分的生活需求在鎮上就能夠得到滿足,經濟更加繁榮,功能更加健全,品位得到提高,群眾不需要老往外跑了。

確定目標 狂飆突進

今年,余漁將目光投向了口岸,並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

“伊爾克什坦口岸就在我們縣,隨著新疆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在飛速增長,僅去年從伊爾克什坦口岸入境的外國游客就有10萬余人次。”余漁說,面臨新形勢新機遇,烏恰鎮積極探索外籍人員服務管理機制,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以實際行動潤物無聲地講好中國新疆故事,讓各國友人賓至如歸,愛上中國。

“一年‘筑基壘台’,兩年‘修橋鋪路’,今年我們要‘狂飆突進’,跨過山海,春暖花開。”余漁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祖國西極烏恰縣的發展關乎國家發展,守護好祖國的“西大門”,就是為國家繁榮穩定作貢獻,“我願意投身在這其中,做一朵浪花。”(張雲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