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首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

“喀拉蘇古墓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進一步完善了阿勒泰地區史前考古的文化序列,為探究阿爾泰山一帶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匯聚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項目首席專家於建軍說。3月末,202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喀拉蘇古墓地資料整理與綜合研究”課題舉行了開題報告會,這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喀拉蘇古墓地位於哈巴河縣加依勒瑪鄉的一片荒漠草場上。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裡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陸續從被耕地包圍的古墓群中清理出50余座墓葬,出土約600件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銅器、鐵器、金器、漆器等。
出土文物測年顯示,喀拉蘇古墓地的年代跨度較大,考古人員認為應屬於三個不同時期——春秋戰國、漢代、唐代。
“M15是該古墓地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墓葬,也是當時新疆考古發掘中發現殉葬馬匹數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可見墓主人當時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雖然距離首次發掘已過去十余年,但於建軍依然記得當時的“震撼”:墓中生土台上有13匹馬,排成3列,有的馬頭和馬身上有類似編織席的殘留物、金箔、紅色漆皮,有的馬身上還有帶扣、骨管等骨器﹔還出土了紅色陶壺、直柄銅鏡、包金虎首銅牌腰飾等。
為盡可能保護古墓地及出土文物,考古人員在2014年發掘后採用整體提取技術,將文物打包運送至室內研究場所,通過實驗室發掘和科技手段,逐步清理出金箔、紡織品等遺存,為考古學研究提供更多實物資料。
十余年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推進喀拉蘇古墓地出土文物的室內發掘、保護修復和系統整理工作,為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奠定基礎。其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新疆喀拉蘇墓地出土骨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對M15出土的13具馬骨進行科學修復,對殉葬馬的來源有了更多認識。
考古研究表明,通過對古人用馬習俗和裝飾風格特點的分析,可准確理解亞歐草原早期牧業文明的喪葬制度與社會風貌。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指出,喀拉蘇古墓地的發掘成果對絲綢之路沿線研究和新疆地區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喀拉蘇古墓地是阿勒泰地區已發現的戰國時期遺存中極具代表性的遺存,我們在這裡發現了羽狀地紋銅鏡殘片、紅黑色漆器等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器物,說明戰國時期阿爾泰山一帶已與中原文化密切交融。”於建軍表示。
持續多年的考古調查顯示,阿爾泰山南麓至少存在一條始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東西文化交流通道,該通道為古代石器技術、農作物栽培、金屬冶煉及馬匹馴化等文明的傳播提供了重要路徑。
於建軍強調,阿爾泰山在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研究團隊將以資料整理和考古報告編寫為核心,結合科技考古標本研究,為構建阿勒泰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實証支撐。(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