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田野“耕”新春色好——從春耕美景看兵團如何鞏固農業新優勢(下)

2025年04月06日09:44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春為一歲首,農為百事先。

在沙漠邊緣,裝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精量播種機正以厘米級精度進行播種作業,將一粒粒種子埋入土裡,在大地上播撒希望﹔在科研院所,育種專家悉心梳理種質資源,全力以赴在試驗田開展新一輪的品系篩選與鑒定﹔在城市周邊,一座座現代化設施大棚鱗次櫛比,職工群眾忙碌的身影與青翠的蔬果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搶抓農時的美麗圖景。

今年春耕時節,一場以“良田、良種、良技”為樂章的交響曲在墾區大地奏響,為兵團現代農業發展再添新動能。

良田織錦

春風漸暖,農事正忙。在六師新湖農場高標准農田項目施工現場,項目負責人馬小龍穿梭在工地上,協調指揮各種施工機械有序作業。

今年,新湖農場將建設高標准農田33.4萬畝,主要建設防滲渠道59公裡、田間道路93公裡、農田輸配電線路42公裡,項目涉及33個連隊。“農時不等人。我們將嚴格按照設計要求,緊盯工程質量,爭取在4月15日之前實現通水春灌,不耽誤職工群眾生產。”馬小龍告訴記者。

天山以南,二師二十一團1.01萬畝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正酣。“項目建成后,團場4.9萬畝辣椒、1.4萬畝甜葉菊將全部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產量和品質會實現雙提升。”二十一團助理農藝師劉志平說。

高標准農田建設是筑牢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兵團堅持把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落實“藏糧於地”戰略的重要抓手,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高標准農田,有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兵團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1771萬畝,佔耕地保有量的8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4個百分點。

隨著“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改善,兵團各師市農業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等多種耕作模式得以推廣,進一步促進了職工群眾增收。

“糧田”不僅變“良田”,甚至成為“兩噸糧田”。2024年,一師阿拉爾市推廣多熟種植100余萬畝,落實“兩噸糧田”1.1萬畝。“今年,我們將推進多熟種植應種盡種,推廣‘兩噸糧田’10萬畝,帶動種糧戶不斷提升產量、增加收入。”一師阿拉爾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謝龍表示。

良種筑基

4月1日,在兵團谷物品質重點實驗室內,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創新團隊成員張恆斌專注地將大豆樣本放入檢測機器,仔細記錄並深入分析各項品質指標。近期,他的主要工作是梳理抗病、耐鹽鹼的大豆種質資源。

“這些大豆種質資源,是我們從9000余份樣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預計到4月20日,我們會將它們播進地裡,對其整個生育期進行全方位觀察監測,依據品質優劣、產量高低,進行優中選優。”張恆斌說,屆時,在新疆農墾科學院200畝大豆新品系比較試驗種植基地,近6000份種質材料將如同參賽選手一般展開激烈“角逐”。

去年,該團隊自主培育的“新大豆23號”表現驚艷,春播百畝方、千畝方平均畝產分別達到439.17公斤、400.05公斤,雙雙創造全國大豆大面積高產紀錄。

一粒良種,千粒好糧。近年來,兵團深入貫徹國家關於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業振興的決策部署,加強種業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布局農業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支持育種創新主體深入推進聯合攻關,加大種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力度,良種供應能力得以顯著提升。目前,兵團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棉花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制種總量達2.3億公斤,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3月30日,在四師六十三團十一連一片玉米地裡,兩台大型機械播種機來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地膜及滴灌帶鋪設、精量播種等多道工序。今年,六十三團計劃種植制種玉米4.2萬畝。

作為兵團規模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四師可克達拉市圍繞種子科研、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推動形成產業要素集聚、區域聯系緊密的種業發展格局。“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裡,就有8粒產自四師可克達拉市。”四師可克達拉市種子管理站站長王亞軍自豪地說。

良技賦能

“無人機施肥不僅速度快,還能精確控制施肥量,人力和肥料成本明顯降低。連隊‘兩委’的貼心服務和技術指導,讓我對今年小麥穩產豐收充滿信心。”4月2日,八師一四四團十四連職工謝曉英高興地對記者說。

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利器。近年來,兵團聚焦農業生產“卡脖子”問題,不斷強化農業技術創新,持續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一批突破性成果持續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在七師一三〇團5000畝MAP現代化智慧農場,衛星遙感、無人機巡田、物聯網設備等新技術新裝備得到充分應用,種地有了“千裡眼”“順風耳”“機械手”,使農業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進一步提高。

在十三師紅星一場三連的新星高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17座現代化高標准溫室大棚配備了智能雙通道水肥一體機、智能噴霧控溫裝置等設施,並通過土地酸鹼度改良、溫度濕度控制,解決了南方水果“水土不服”的難題,讓沃柑、蘆筍、黑皮甘蔗等十余種南方作物在兵團“安家”,盡顯“智慧農業”魅力。

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聚焦當前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快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促進更多農業科技成果集成推廣,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趙優)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