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賦能 吐魯番雅爾湖石窟將首次開放

經過歷時一年的保護修繕和數字化建設,吐魯番雅爾湖石窟將於4月5日首次對外開放。
此次開放標志著雅爾湖石窟文物保護工作邁入新階段。游客可通過AR導覽等數字技術,在虛實融合的場景中直觀感受這座千年石窟的藝術魅力。
雅爾湖石窟位於交河故城亞爾乃孜溝兩側台地懸崖上,古稱“西谷寺”,曾是交河故城所屬的一個寺院,兩者相距僅0.8公裡。現存洞窟22個,分為上下兩層。其中,上層為僧人禪修場所,下層可能為僧房或生活區域。此次主要對外開放的是4號窟和7號窟。
雅爾湖石窟始建於北涼時期,沿用至高昌回鶻時期,窟內遺存有精美的壁畫和大量的文字題記,是研究絲路北道佛教傳播與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遺存。該石窟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交河故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作為交河故城組成部分被納入其中。
3月31日,記者步入雅爾湖石窟游客中心,在入口處的智慧導覽屏幕前,率先觀看了洞窟、佛塔和古道等文物的詳細介紹。之后,沿著木質樓梯來到二層,體驗了這裡獨具匠心的AR數字展廳。
戴上AR設備,高昌回鶻時期的石窟景象在眼前徐徐展開,原本褪色的壁畫重現絢爛色彩,飛天衣袂飄舞的細節清晰可見。“數字化建設不僅讓我們突破了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兩難困境,同時完美地再現了雅爾湖石窟的藝術魅力。”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長王建東說,團隊通過數字技術,對石窟中的壁畫進行了高度復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精准數據,也為游客打造了“虛實結合”的觀賞體驗。
“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產的重要節點,雅爾湖石窟壁畫中漢文、回鶻文、粟特文等多種文字題記,實証了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歷程,並為重構絲綢之路宗教文化、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提供了重要實証。”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說,自2015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2270萬元先后實施了3項文物保護和基礎設施項目,為雅爾湖石窟對外開放創造了條件,“使用‘數字技術+原址’展示模式,讓雅爾湖石窟藝術以全新姿態走入大眾視野,這不僅為‘一帶一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提供了新范本,同時續寫了絲綢之路文明對話的新篇章。”
雅爾湖石窟對外開放以后,將進一步豐富交河故城展示內容,屆時游客參觀將不再另行收費。(趙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