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吐魯番勝金口石窟將首迎游客

2025年04月03日11:0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沉寂了千年的新疆吐魯番勝金口石窟,在經過多年的保護加固和壁畫修復后,將於4月5日首次迎接游人。

勝金口石窟即勝金口佛寺遺址10號寺院,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火焰山鎮巴達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的一處河灣地內。這裡植被豐茂,流水潺潺,曾經是僧侶坐禪修行的場所。

3月31日,迎著春日暖陽,記者跟隨勝金口石窟相關負責人李輝朝走進這裡。

李輝朝說,勝金口石窟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洞窟13座,主要由南寺院、生活居址及北寺院構成,三者呈階梯狀分布於崖體。其中北寺院有4層、生活居址有3層、南寺院有5層。此次對外開放的是南寺院的3號窟,以及北寺院的5號窟、6號窟和7號窟。

沿著木質樓梯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北寺院第三層的5號窟。此窟面積不大,約有46平方米,建於9世紀末至12世紀,為長方形縱券頂結構,洞窟后部及兩側下部有6間小禪室。窟內頂部與兩側牆壁繪有帷幔、樹木、飛鳥、人物等,生活氣息濃郁,考古工作者曾初步推測5號窟壁畫內容可能與摩尼教有關。

位於北寺院的6號窟,是面積約80平方米的中心柱窟,年代也為9世紀末至12世紀。洞窟左右甬道與后室前半部分壁畫保存較好,地面曾鋪青磚。壁畫殘片上的人物肖像,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是典型的中原人物形象。中心柱正面基壇上有5個蓮花座,其中主尊基座為六邊形蓮花座,蓮瓣繪有風格各異的花卉圖案,色彩絢麗。從基座殘存泥塑判斷,原本均有塑像。

2009年和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新疆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勝金口石窟搶險加固工程,先后對石窟進行了2次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共發掘寺院2組、生活區1組、洞窟13座、居址27間。出土了約700件壁畫殘片,上百件文書殘片,還有木器、陶器、絹畫、織物等大批珍貴遺物。此外,還清理出灶、炕、踏步、門道等遺跡。

考古發掘明確,勝金口石窟始建年代約為公元5世紀,廢棄年代約在公元14世紀,是“高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勝金口石窟考古發掘負責人吳勇說,出土資料表明,勝金口石窟內不僅具有鮮明的佛教藝術內涵,而且有摩尼教等其他宗教的藝術表現,彰顯出吐魯番地區多民族、多宗教兼收並蓄、互相融合發展的地方文化色彩。

2012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2979萬元實施5項文物保護和基礎設施項目,為勝金口石窟對外開放創造了條件。

勝金口石窟中的多元文化印記,是絲綢之路文明交融互鑒的鮮活見証。它的開放不僅標志著這一石窟藝術瑰寶得到了系統修復和科學保護,從學術研究走向公眾視野,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同時能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到石窟藝術的魅力,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說:“勝金口石窟對外開放,將有力促進吐魯番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勝金口石窟4月5日對外開放后將試運行3個月,試運行結束后,將正式對外開放。(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