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入圍終評,“寶藏”露臉 喀什莫爾寺遺址又發現了啥

2025年04月02日12:2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莫爾寺遺址是佛教初傳中國時期佛教建筑代表,2024年的發掘為我們提供了佛教早期傳到中國后如何建設宗教場所的線索。”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莫爾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肖小勇說。

3月31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名單公布,共20個項目入圍,其中包括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莫爾寺遺址是我國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結構布局基本保存完整、寺院建筑類型較為齊全、時代較早且延續時間較長,它充分體現了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區傳播和盛行的經歷及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在2024年的考古發掘中,肖小勇及團隊成員在遺址小台地的西端發現了一片非常大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個建筑是整個寺院的一個制高點。小台地和此前發掘的主台地的建筑遺存應該都屬於寺院,包含生活居住區、佛殿、僧房、廚房、講堂等,圓塔應該是當時寺院的核心位置,后來隨著莫爾寺僧侶數量的增加,對寺院做了擴建,才有了旁邊的方塔以及周邊更多的配套設施。

“這個發現與我們曾經對莫爾寺建筑形成和布局的初判是比較吻合的。”肖小勇說。

莫爾佛塔向南約500米的莫爾遺址,曾發現過大量陶片、釉陶片、窯址和房址,這是肖小勇一直關注的地方,他思考著莫爾寺和莫爾遺址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

事實上,莫爾寺遺址與周邊每一處文化遺存的關系,始終都未曾離開過考古隊員的視野,“考古發掘的很多結果是要綜合周邊相距較近遺存信息來做判定的。”肖小勇說,2024年,經過對遺址及周邊環境做的年代、動植物、殘留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多學科研究,可以初步判斷,在距今2100年至1800年前,這一片區域處在相對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中,又過了約200年左右,這裡的氣候變得干旱,形成荒漠地帶。

在2024年的發掘中,考古隊在遺址新發現一件泥瓦。瓦是中原建筑的重要部分,泥瓦是唐代大型高規格建筑中常被使用的構件,凸顯建筑的宏偉壯觀,體現某種審美觀念,也有相應的實用價值,是當時建筑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標志之一。

“它給了我們一條認識當時莫爾寺建筑方式和特征受到中原地區建筑風格影響的重要線索。據史書記載,武則天執政期間,曾在西域的疏勒鎮修建過大雲寺,但它的確切位置在哪裡仍然是個謎。這件泥瓦為我們推斷莫爾寺曾作為中央政權層面修建的大型佛寺提供了一個重要証據,是當時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轄的証明。”肖小勇說。

根據考古測年,莫爾寺遺址始建於公元3世紀,隨后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多次的改擴建,直到公元10世紀后逐漸廢棄。2001年6月,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中央民族大學聯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對莫爾寺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同時這項工作也被列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銀璐)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