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博物館成假日“流量擔當”

塔城手風琴文化展館裡,琴師悠揚的演奏聲引得游客駐足,有的還熱情起舞﹔阿爾泰山中草藥博物館裡,千姿百態的植物令游客津津樂道,稱大開眼界﹔柯柯牙紀念館裡,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在一幅幅圖片和影像的記錄中,讓觀眾了解了前輩的豐功偉績……節日期間,分布在全疆各地的特色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形色各異、琳琅滿目的特色歷史人文、自然科普、紅色記憶、文化藝術展覽,讓游客暢享休閑時光的文化大餐。
3月31日,阿爾泰山中草藥博物館迎來了眾多“親子團”游客,該館依托阿勒泰豐富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系統展示了數百種中草藥標本、傳統哈薩克醫藥器具及互動式科普項目。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習中醫藥文化。“小朋友對聞香識藥材很感興趣,這個環節讓孩子記住了很多中藥材。”阜康游客鄭鑫說,孩子還夸古人給藥材起的名字好聽,順帶也認識了不少新字。
該博物館內設置的傳統中醫藥科普講座也吸引著游客認真聆聽,感受中醫藥文化深厚的內涵。
春意漸濃的時節,塔城手風琴文化展館裡每天樂聲不斷,處處可見演奏手風琴藝人的身影,悅耳的琴聲令參觀的人群久久不願離去。《喀秋莎》《採茶扑蝶》《花兒與少年》《山楂樹》《卡林卡》等耳熟能詳的樂曲,引得游客們跟著哼唱,興到濃時還隨著伴奏跳起了踢踏舞、黑走馬、祝酒舞、馬刀舞等。
展台上不同年代、不同樣式、不同款型的手風琴,也讓參觀者感到驚喜。“這麼小的手風琴也能拉”“這個琴上的雕花好精美”“100年前樂器師的手藝居然這麼好”“巴揚琴和手風琴很像,但還是有細節差別”“我爸爸就是因為手風琴拉得好,打動我媽媽的”……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大家了解了手風琴的歷史、發展、特性等知識。
柯柯牙紀念館在小長假裡迎來多批研學團隊,有的組織誦讀紅色經典著作,有的參加植樹科普講座,有的研究各種防風沙樹木標本。“一棵樹苗長到碗口粗需要多少年?”“給枯死的胡楊澆上水能復活嗎?”參加研學的同學們接連向講解員發問,對前輩們創造綠色奇跡的歷程十分好奇。
聽著智能語音播放:這裡的每一粒土,都摻著三代人的汗水……游客在全息投影的治沙場景前重溫荒漠變良田、變綠野的光輝歲月,被“柯柯牙精神”感動。
新疆日報報史館、百年喀什館、獨庫公路博物館、布茹瑪汗·毛勒朵戍邊館、小麥博物館、和田玉博物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近年來,我區持續加大特色博物館建設,鼓勵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資源,強化特色博物館在推進文化潤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疆已有自治區特色博物館62家,它們以沉浸式展陳、活態化體驗、數字化呈現等方式,打造可感知、可參與的基層文化服務新場景,成為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為新疆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深層動能。(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