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姑娘用鏡頭點亮村民夢想

“幕布挂起來了!”
3月29日清晨,新疆和田縣阿瓦提鄉阿克恰勒村村委會大院裡,23歲的胡春芳把以北京天安門為背景的3米長幕布往牆上一挂,轉身對圍觀的維吾爾族大叔比劃:“亞克西嗎?”大叔摸著幕布咧嘴笑了:“北京,亞克西!”
胡春芳一天的工作就此開場——她要給每位前來的鄉親們拍一張和“天安門”的合影。
“小巴郎,看這裡!”
“阿恰(姐姐),頭再側一點!”
胡春芳半跪在地上按下快門。
70多歲的老奶奶特意換上漂亮的花裙,一旁的老伴則把花帽擦了又擦。“丫頭,太感謝你了!圓了我一輩子的夢。”老人緊緊拉住胡春芳的手說。
2024年6月,還在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讀大四的胡春芳在校園裡的一場活動中,第一次“遇見”和田。宣傳片裡,金色胡楊倒映濕地,維吾爾族老人彈著獨它爾笑出滿臉褶皺。“庫爾班大叔的家鄉!”這個從小聽著“庫爾班·吐魯木大叔騎著毛驢去北京”故事長大的姑娘,做了一個她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去新疆,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臨行前,家人給她的行李箱裡塞滿了火鍋底料,並囑咐道:“幺兒,要好好吃飯,想我們了就打電話,照顧好自己。”
2024年10月28日,真正站在和田這片土地上,小胡才發現想象中的新疆與現實截然不同:大型採棉機在棉田裡作業﹔平坦寬闊的道路旁,錯落有致地矗立著漂亮的房屋。鄉親們熱情好客,就算語言不通,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也能傳遞出溫暖與善意。
這裡暖心的故事,胡春芳一口氣能說出好多。前不久,她又被狠狠地感動了一把。
3月初的一天,風沙卷著碎沙礫拍打著臉頰,胡春芳正低頭趕路時,聽見有人用維吾爾語喊她。轉頭望去,騎三輪車的維吾爾族大姐朝她直揮手。
她上了大姐的車,大姐連說帶比劃地詢問,胡春芳才恍然大悟——她是在問自己要去哪裡。
胡春芳急忙掏出手機,用翻譯軟件輸入目的地名稱。大姐眼角的皺紋笑成了月牙,車轍碾過土路的沙沙聲裡,大姐用生硬的國語說出“庫木格勒村”幾個字后,又指了指自己。原來,這位素不相識的大姐,是庫木格勒村村民。通過交談,胡春芳才知道她以為自己在漫天黃沙中迷了路。
熱愛攝影的胡春芳,成了阿瓦提鄉一名宣傳干事,一到周末她就背著相機四處記錄。她拍田間地頭,拍巴扎上人們的笑容,拍有頑強生命力的胡楊……每一張照片、每一段視頻,都飽含著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3月初,在田間拍攝春耕場景時,一位村裡的老黨員聊天中說自己特別想帶著妻子去天安門拍張照。胡春芳的心被深深觸動了。“我能不能幫他們實現這個願望呢?”回到鄉裡,她立刻把這個想法匯報給了鄉黨委。
得到支持的胡春芳在網上購買了印有天安門廣場的虛擬背景布。接著,她又忙著協調設備,尋找拍攝地點。村委會外、小廣場,隻要光線好、場地開闊,她都一一標記下來。為了讓更多村民參與,她和鄉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詢問大家的意願。得到的答案讓她十分欣慰,鄉親們對天安門的向往遠超她的想象,即便正值農忙,大家也都積極響應。
有的村民干完農活,會專門回家換身干淨衣服再來拍照﹔還有村民騎著電瓶車匆匆趕來,眼中滿是期待。有一位大姐,拍完照片開心地跳起了舞。胡春芳被深深打動了,她明白,自己做的不僅僅是拍照,更是在傳遞希望與夢想。
胡春芳還決定給每張照片加上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獲取電子照片。為此,胡春芳和鄉裡的宣傳委員王浩翔連夜查閱資料,向專業人士請教,和AI“死磕”到凌晨四五點。成功的那一刻,她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著活動的開展,胡春芳的拍照團隊已發展到5人。有人負責翻譯大家的拍照心願,有人負責調整拍攝設備支架,有人負責給鄉親們整理服飾發型。大家一起討論、一起策劃,想著怎麼把這個活動做得更好。他們計劃在6月底前,拍攝完成4000張合影。
如今,走在鄉裡,村民都會熱情地和胡春芳打招呼:“小胡,來家裡坐坐啊!”“小胡,嘗嘗我們家晒的干果!”……
這個重慶姑娘說,村民收到照片后臉上露出的笑容以及拍完照塞到自己手裡的一捧葡萄干、紅棗,都讓她極為感動,村民們就像她的家人一樣親切、溫暖。她覺得自己已經和這裡融為一體了。(張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