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啟動肉蓯蓉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項目
將實現鮮品畝均200公斤,機械化率70%

記者從新疆林業科學院獲悉:未來3年,新疆將圍繞肉蓯蓉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將實現肉蓯蓉鮮品平均畝產從8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推動機械化率從20%左右提升至70%,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
自治區重點研發任務“新疆肉蓯蓉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由新疆林業科學院牽頭,聯合新疆科技資源共享服務中心、自治區中藥民族藥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新疆生命核力高科股份有限公司4家單位,組建41人研發團隊,計劃通過三年攻關,構建“良種+良法+良機+多品”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肉蓯蓉產業提質增效。
肉蓯蓉作為傳統名貴中藥材,目前已在新疆形成百萬畝種植規模,但也面臨種質退化、病虫害高發、機械化率不足、深加工薄弱等制約。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推進,未來肉蓯蓉種植面積將快速增長,產業提質增效需求迫切。
科研人員將圍繞肉蓯蓉產業種質資源、機械化、深加工、戰略研究四大核心方向開展攻關。在種質創新領域,構建新疆肉蓯蓉品質評價體系,篩選出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優良種質資源,實現鮮品平均畝產從80公斤躍升至200公斤。針對機械化短板,研制液體接種劑、升級造林與採收機械,建立“一茬全採”種植新模式,推動機械化率從20%左右提升至70%,破解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在深加工方向,計劃開發10款以上保健食品、化妝品及普通食品,延伸產業鏈條。在產業戰略研究方面,探索肉蓯蓉全產業鏈優化路徑與政策創新。
新疆沙區面積廣闊,具有發展肉蓯蓉產業的良好基礎。目前,新疆年產肉蓯蓉干品1萬余噸,佔全國年產量的80%以上,形成了環塔裡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及准噶爾盆地沙區的3個集中連片產區,對當地農牧民增收貢獻巨大。
“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打通肉蓯蓉種植、加工、市場全鏈條,既為沙區群眾開辟致富新路,又為荒漠化防治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預計可帶動數萬名農牧民就業,形成特色沙產業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的新疆樣板。”項目聯合攻關組負責人劉永萍說。(曹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