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研團隊歷時10年培育 長絨棉新品攻克多項技術壁壘

“團隊研發的源棉GP-01、源棉GP-02陸地型長絨棉新品種解決了新疆長期以來長絨棉品種面臨的產量、機採、廣適性不足等問題,實現了產量質量機採廣適性協同提升。”近日,在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棉花育種團隊和紡織企業合作洽談會上,自治區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李雪源分享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成果是李雪源帶領科研團隊歷時近10年時間,以紡織企業需求為導向,培育出的綜合性狀優良的陸地型長絨棉新品種。該品種挖掘創制了陸地型長絨棉種質資源與基因,系統性攻克了新疆長絨棉長期存在的不適宜機採、產量低、適宜種植范圍小等技術壁壘。
團隊成員梁亞軍博士介紹,經反復試驗,源棉GP-01、源棉GP-02陸地型長絨棉新品種畝產籽棉可穩定突破500公斤,較新疆海島型長絨棉品種增產潛力顯著﹔在性狀方面優勢突出,新品種單鈴重達6g左右(海島型長絨棉品種普遍為3g左右),衣分率38%—39%(海島型品種約30%—32%),同時適應性好,種植范圍廣,可實現大規模機採,紡織性能符合紡織企業要求。
不僅如此,團隊還進行了品種保護和解析研究,為更好利用選育陸地型長絨棉品種奠定了基礎。
記者了解到,長絨棉是紡高支紗的關鍵原料,是高端色織、家紡等頂尖產品和出口高附加值紡織品及服裝的主要原料。新疆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產區,長絨棉種植面積興盛時期約180萬畝,因品種、種植管理、機械化採收、加工、市場需求等原因,如今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
今年的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棉花總產穩定在500萬噸以上,高標准建設國家優質棉紗基地,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鏈向下游延伸。
李雪源說,新疆長絨棉產業發展對保障我國高端原棉供給安全、提高我國在國際棉花產業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須從源頭打破長絨棉品種性狀不能滿足產業需求的技術瓶頸,提高長絨棉種植比較效益。
座談會現場,溢達集團新疆研究與開發中心副總監劉霞高度評價了該品種。“該品種兼顧質量、產量,同時可機採、適應范圍廣,降低了棉農種植成本,對紡織企業而言,不僅品質好,而且用棉成本也可降低。”她說。
溢達集團新疆研究與開發中心和李雪源團隊現場初步達成合作意向,未來2—3年,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從種植和紡織應用中開始,穩步探索產品應用和商業化路徑。(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