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人才進企 點燃創新火花

“一周前,公司就已經把宿舍收拾好了,連工裝、安全帽、工具箱等行頭都備齊了,挺開心的。”3月25日,在陝能新疆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入駐企業的“新員工”陳智超說。
陳智超的另一個身份是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當天,准東開發區—新疆大學准東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新疆工程學院“百名博士駐百企”啟動儀式舉行,陳智超和學校的百余名博士正式到企業報到。
陳智超長期從事煤燃燒領域研究工作,曾開發出了一系列電站鍋爐的煤粉燃燒技術。“前期我們已做了大量調研,我將以准東煤電機組低碳化為研究目標,力爭在清潔發電等領域取得標志性成果。”他說。
身披綬帶,新疆工程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90后博士徐壯心潮澎湃:“企業的技術需求就是我們的科研課題。”
作為新疆本土培養的博士,徐壯深知新疆准東開發區的特殊分量——這裡不僅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黃金走廊”,更是檢驗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誓言的考場。
來之前,徐壯就和准東多家企業有過科研方面的合作,此次他將入駐新疆東方希望新能源有限公司,圍繞綠色化工與企業共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隻有下沉到生產一線,才能了解到企業最真實的需求,我們的教學、科研才能更貼近產業鏈。”在徐壯看來,青年教師從課堂走向生產一線鍛煉,還有利於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契合點,反哺教育教學,釋放出自身更大的價值。
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作為准東第一家建成投產的工業企業,最先攻克了准東高鹼煤燃燒和煤氣化的技術難題。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曉勤坦言:准東是發展煤炭煤電煤化工的最好熱土,但因為煤種和氣候、環境的特殊,還有著無窮的課題和廣闊的舞台,期待著大量博士和專家到准東施展智慧和才華。他堅信,隻要大家投身這片熱土,未來就一定會從這裡產生耀眼的科技大咖。
新疆工程學院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建立配套保障獎勵機制,明確博士在企業的基礎服務期為1—3年,每年累計駐企時間不少於200天。要求博士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和管理,以及重大科研項目的策劃、申報、實施工作,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生效。
任務清單明確,一年內,新疆工程學院將為准東開發區下轄相關企業改進落地3至5項降本增效技術,並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需求,聯合開發區轄區企業申報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不低於2個,申報省部級以上項目不少於10項,立項國家、自治區科技項目不少於2項。
3年內,新疆工程學院將聯合准東開發區轄區企業共建2個具備持續運營能力、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產學研合作平台,並形成可復制的“博士工作站”模式,為開發區轄區企業培養20名高層次技術人才,促成8項技術成果轉化,推動開發區轄區內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我們將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實現准東開發區產業升級、實驗室科研能力提升和人才培養,共同加快推進建立新疆煤炭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新疆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玉鴻說,學校正積極組建“博士+工程師+技術員”科研攻關團隊,依托學校的“天山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多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讓學術智慧與企業經驗碰撞出創新的火花。(趙西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