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需要‘落地生根’的實干家”

3月20日一早,新疆和田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何亮舟直奔新疆火燒雲鉛鋅礦有限責任公司礦區,實地了解企業鉛鋅礦山建設情況以及為新疆昆侖鋅業有限責任公司保供情況。
每月的20日至月底,何亮舟都會與同事一起深入企業“把脈問診”。自他調到地區工信局的第3個月起,就建立了這一機制。
從何亮舟的口音能聽出,他不是新疆人。1998年,作為教師的他響應國家號召從湖南來到新疆工作。
“我是黨員,申請去最艱苦的地方。”分配工作地點時,何亮舟要求。
何亮舟被分配到離烏魯木齊市很遠的和田。“當時以為很遠的地方就是200公裡,沒想到和田離烏魯木齊1000多公裡,真正認識到了新疆的廣袤。”何亮舟笑著說。
和田的春天多是沙塵天氣,干燥的氣候加上高原反應與水土不服,何亮舟喉嚨灼痛,拉面都難以下咽,一周時間瘦了5斤,但他很樂觀:“就當這是新疆的見面禮,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輕言放棄。”
帶著這份信念,何亮舟扎根昆侖山腳下,從教育系統起步,后轉至經濟領域。其間,他在文秘、紀檢、組織等多個崗位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
昆玉市從無到有,何亮舟是首批建設者,也是見証者,親歷了“戈壁變綠洲”的奇跡。“當時,有1年時間都在無人的戈壁灘扎帳篷搞開發建設。”回憶往日,他言語中帶著自豪。
大學時,何亮舟學的是工業經濟管理專業,到新疆后,他也沒有放棄專業提升和知識積累,2001年獲得國家工商管理經濟師職稱,2024年考取了中國電子學會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師(高級)証書。
2022年,何亮舟調至和田地區工信局。“和田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少,如何扭轉局面,壓力很大。”他說。
調任第二天,沒有看一眼新辦公室,何亮舟就帶隊深入園區、企業摸底調研,8個縣市的園區和企業,他整整調研了20天,對和田地區工業企業有了基本了解。
“心裡有譜了,也找到了工作方向和重點突破口。”何亮舟先從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著手,邀請3家銀行和信用社一個縣一個縣地跑、一個園區一個園區地召開政銀企現場洽談會,讓企業與銀行和信用社面對面對接。當年,有50多家中小微企業獲得了貸款,銀行放貸力度前所未有。
2023年,在總結前一年經驗的基礎上,何亮舟邀請了更多家銀行和信用社到園區開展金融服務,舉辦了18場次政銀企洽談會,協調銀行和信用社為當地119家企業發放貸款,支持企業、項目健康發展。
“以前,我以為算賬是會計的事,何局長卻手把手教我算產值賬、利潤賬,還用‘生產法’和‘收入法’拆解數據邏輯,讓我找到了企業成長的路徑。”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凡事,何亮舟喜歡親力親為。“做任何工作,不能流於形式,也不是下個文件就能解決的。”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一再表示,邊疆建設需要實干者。他始終踐行一句話——擼起袖子扑下身子,做好企業服務。
三年來,和田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不足百家增至141家,專精特新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8家。和田地區工業增加值三年實現“負轉正”,2024年增速達28.9%,排名躍居全疆第二……想到這些成績的背后有自己的一份貢獻,何亮舟目光灼灼。
扎根新疆27年,何亮舟早已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他把自己在新疆的青春寫成文學作品《昆侖戀曲》,書中有“既然選擇你,狂風吹不散我的柔情”的鏗鏘誓言﹔有“將我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地、默默地為邊疆人民服務中去,這或許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活法”的堅守。
對新一代西部建設者,何亮舟寄予厚望:“邊疆需要‘落地生根’的實干家。帶著信念來,帶著本事干,沙漠裡也能長出春天。”(范瓊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