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大劇,國家京劇院為何聯手新疆

3月21日上午,國家京劇院排練廳內曲聲悠揚,新編歷史京劇《故土新歸》在該院實驗劇場舉行開排儀式,標志著這部大劇正式進入排練階段。
這部以晚清名將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為故事原型的新編歷史京劇,由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與國家京劇院聯合創排。這不僅是京劇藝術首次全景式展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也是國家級院團與新疆文藝工作者開啟深度合作模式的新起點。
國家京劇院為何選擇新疆?雙方如何把左宗棠的故事用京劇的形式呈現在舞台上?為此記者採訪了主創人員,揭秘這部大戲的創作密碼。
尋找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300多個日夜打磨,兩家院團的藝術家多次在烏魯木齊市、哈密市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採風,八易其稿,才得以呈現如今的劇本。“我們和國家京劇院的老師一起,重走左公當年栽種的左公柳蔭,觸摸伊犁將軍府斑駁的磚牆,隻為尋找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黨支部書記郭永紅說。
2023年下半年,國家京劇院與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簽訂了一系列協議。雙方明確《故土新歸》以京劇為載體,將左宗棠收復新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搬上舞台,抒發深沉的愛國之情。
兩家院團主創於2023年11月赴烏魯木齊、伊犁等地進行創作採風,於2024年1月完成劇本初稿。隨后10個月中,根據各方意見,從故事結構、人物角色、劇種特色等方面對劇本進行了6次深度調整與修改。
2024年12月,劇組主創再赴烏魯木齊市、哈密市等地採風后,根據對舞台呈現的設想,又對劇本先后進行了第7次和第8次的修改,在后續的劇目排練中,還會對細節進行打磨。
“這部劇,沒有把筆墨過多落在戰爭的刀光劍影上,而是把重點放在了人物內心的塑造上。”《故土新歸》導演李杰介紹,劇中有表現左宗棠對俘虜的關心關愛,也有他即將離開時,將自己的老馬留在新疆守望故土的細膩片段,“該劇還將把林則徐與左宗棠的湘江夜談搬上舞台,展現兩個人物的惺惺相惜,多方著力,塑造出既有家國情懷、也有真情實感的立體的左宗棠形象。”
創排過程出彩出新
《故土新歸》在珍視京劇程式美學的基礎上,也進行了諸多創新突破。敘事結構上,讓歷史智慧與當代價值在舞台上交相輝映,產生時空對話的美感。音樂語匯上跨界融合,使新疆藝術元素與傳統皮黃琴瑟和鳴,既深扎傳統土壤,又舒展時代新枝。
該劇在創排上也有新的嘗試,劇中全部角色都將設A、B角,由國家京劇院演員擔任A角,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演員擔任B角,共同排練。在國家京劇院排練過程中,雙方一邊排練,一邊交流學習,通過新劇的創排合作,帶動演員以及編導、舞美等人才共同培養工作。“該劇在演員配置上,橫跨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老中青三代演員,希望通過以‘劇目帶人才’方式為更多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郭永紅說。
新疆戲迷熱盼早日上演
該劇導演李杰曾多次來新疆,對新疆熱愛京劇的各族群眾印象深刻,戲迷的期待也讓他充滿創作的熱情。“很多新疆老鄉喜歡京劇,不但愛聽還會唱一些經典段落,我們這部劇中也有一個人物形象是維吾爾族老人。”他說。
新疆京劇藝術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有“吉利班”“天利班”等專業京劇戲班。1955年,烏魯木齊市成立了京劇團。1964年,該團表演的京劇現代戲《紅岩》參加了全國京劇現代戲匯演。
在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的扶持和帶動下,每年都有不少新疆京劇票友走上舞台,和專業演員同台演出。“這幾年烏魯木齊關注京劇藝術的群眾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成了戲迷。”烏魯木齊市京劇藝術研究促進會會長郭曉慶說,在京劇特色學校烏魯木齊市第21小學校園裡,處處可見戲曲元素——戲曲廣播操、戲曲服飾鑒賞、動手繪臉譜等。13歲的穆斯塔帕·買買提艾力是學校梨園春戲曲社團成員,在老生行當學習了4年,他擅長的劇目有《淮河營》《定軍山》《沙家浜》等。
《故土新歸》開排的消息近日在新疆票友群裡熱傳。在新疆大學生京劇戲迷微信群裡,今年21歲的劉思雅欣喜萬分,“我專門去了解了這段歷史,期待著這部劇早日登台。”(王晶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