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丨探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新疆“解法”

2025年03月25日10:4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城市書房等新空間延續城市文脈,家門口的“文化大院”帶火鄉村文化生活,雲端博物館、智慧圖書館讓千百年文明就在眼前和指尖……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場地設施建設,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激發各族群眾熱愛新疆的美好情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擴面、走心、提質上下功夫,探索優質資源直達基層的多種“解法”,努力激活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一池春水”。

拓展渠道引入優質資源

3月4日,年過六旬的朱元娥一大早乘坐公交車來到阿瓦提縣文化館,為即將開始的舞蹈培訓課做熱身准備。朱元娥年輕時就喜歡跳舞,退休后一直想學習舞蹈,“聽說有專業的舞蹈老師來縣裡,我第一個報了名。”

朱元娥所說的舞蹈老師是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石榴籽”小分隊的成員們,他們的到來,拉開了2025年文化工作者專項服務的帷幕。

“我幾乎每年都會跟著小分隊下基層,每一次下鄉,都能發現一些新變化,越來越多的村民穿上演出服,拿起麥克風,唱戲、練舞、畫畫。”領隊熱納提·塔裡哈提說,“石榴籽”小分隊通過培訓、演出等多種方式引導廣大群眾唱起來、跳起來,將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天山南北,綻放出萬千花朵。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與基層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息息相關,與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如何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吳朝邦認為,各級文化部門要增強責任和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助推優質文化資源與百姓“直接見面”,同時要使公共文化設施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能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優質文化供給。

為打通基層文化服務“最后一公裡”,2021年,自治區啟動“石榴籽”文化服務小分隊項目和“農村文化大院”示范點建設項目,目前新疆共建成598個“文化大院”示范點,搭建起群眾看得見、聽得到、參與得了的平台。2024年,新疆持續加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力度,建成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博場館,舉辦群眾性文化惠民活動4.62萬余場次。

去年,新疆把舉辦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作為文化潤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項目,全力打造“國字號”文化品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及,直接惠及基層群眾220萬人次,形成共情、共享、共心、共樂的文化氛圍。全疆聯動舉辦群眾性文化惠民活動4.62萬余場次,惠及群眾超過4500萬人次,新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滿意度排名全國第五。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徐銳軍表示,要建好用好管好基層公共文化陣地,發揮“四館一站”等文化場館功能作用,組織開展群星耀天山、廣場舞、大家唱、鄉村“村晚”、全民閱讀、“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讓各族群眾“樂”在一起、“融”在一起,讓“我們的節日”成為老百姓共享的“幸福節”“歡樂節”。

創新求變盤活資源

引入、輸送資源是可行路徑,如何盤活、創新資源使用方式是另一種思路。

遍布天山南北、數量達萬家的“百姓書屋”,今年春天起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積極開展新型選書模式,將農家書屋主動權交到群眾手中,喀什市依托“新疆數字農家書屋”平台,推出“百姓點單”服務,群眾通過“百姓點單”選書二維碼,就能從眾多目錄中選擇自己讀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圖書。

“喀什市積極推廣‘新疆數字農家書屋’平台,可以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切換至多個語種,已在25個鄉鎮(街道)開展了‘百姓點單’農家書屋選書模式,后台顯示,參與群眾10萬多人次。”喀什市委宣傳部新聞出版科科長宋迎婭說。

以“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迅速、成效亮眼,目前全疆有110家公共圖書館、117家文化館、58座美術館、1130個文化站,它們逐步完善服務功能,豐富文化活動,並與北京、浙江、山東等地的文化場館實現資源共享。

“新空間”,新在哪裡?

理念新——

不搞大拆大建,嵌入式建設公共閱讀、藝術空間,將優質文化資源直接送到老百姓身邊。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去鄉村美術館看“畫展”,在田間地頭欣賞藝術展,這樣打破常規的展覽成為鄉村新景觀。

機制新——

今年年初,由新疆新華書店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攜手中圖雲創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的新閱讀元宇宙空間正式對外開放,擁有全景沉浸三折幕、VR觀影艙椅、MR全息交互眼鏡等設備,創新展示傳統文化、紅色教育、少兒科普等多元主題內容﹔喀什書城嶺南閱讀空間裡,閱讀與藝術、文創、輕餐飲等融合在一起,讓“閱讀也可以很潮”……

服務新——

點開“讀聯體平台”小程序,各類圖書琳琅滿目,閱讀沙龍、國學吟誦等活動精彩紛呈。作為克拉瑪依市圖書館推出的全民數字閱讀平台,這裡有電子書、有聲書、視頻、期刊、圖片等多類型數字資源,提供閱讀、歌舞、戲劇、國學、非遺等特色活動,被讀者們稱為“雲端圖書館”。鞏留縣蝶湖景區的石榴籽書屋裡,居民通過身份証和人臉識別系統注冊賬號就可以借閱書籍。

在新疆,各地公共文化空間積極創新求變,或跨界發展實現業態融合,或借助科技之力加快蝶變,或突破人群圈層激發活力,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先后涌現,和圖書館、美術館等大型文化場館一起織密公共文化網絡。

從“文化普惠”到“精神共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到周末,一撥撥市民來到阿克蘇國學書院,跟隨講解員的腳步,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獻、圖片和實物,與國學相遇,與歷史對話。這座位於多浪河畔的國學書院,於2023年7月建成投用,成為當地各族群眾的好去處。

讓以往集中於文化機構的資源流向群眾,讓基層文化館(站)成為群眾靠得住的精神“營盤”,讓基礎設施轉化為文化體驗新空間,讓“文化名人”變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質文化資源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成為了各族群眾的精神家園。

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孩子們便會興高採烈地涌進70多個興趣班裡。

書法班學員們在充滿墨香的教室裡臨池學書﹔手工、水粉、兒童畫班上,孩子們一邊學習技巧,一邊把奇思妙想落在筆端﹔壓腿、拉伸,舞蹈課上,孩子們翩翩起舞……各族孩子的夢想在多方呵護下萌芽抽枝。

文化浸潤人心,是最柔軟持久的振興力量。

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新疆因地制宜形成多種模式,以“藝術村”“畫家村”為例,文化名家被請進鄉村,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將“滿天星”聚成“一團火”,更好地以文化惠民生、潤民心。

畫家劉燕虹、吳巍華夫婦進駐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后,策劃了雕塑展、繪畫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小分子村的文化氛圍逐漸濃厚起來。村舍間建起美術館、民宿、酒吧,曾經放牧的村民成了咖啡師,在家務農的村民經營起特色民宿……

鄉村的精神面貌漸漸被重塑。“文藝給鄉村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的增長和村容的改變,長期的耳濡目染也讓很多村民學畫畫、做雕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劉燕虹說。

在天山南北,文化作為一種柔性活化的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鄉村。“資源在優、渠道在暢、空間在美、人才在廣、服務在精、體系在效。”吳朝邦認為,優質資源直達基層還有很多“解法”。(劉萌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