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博物館新秀”圈粉世界的攻略

2025年03月23日10:3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尉犁城靜謐的曠野上,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烽燧”連接起一座外觀亮眼時尚的長城文化博物館﹔庫車城內的繁華街道友誼路下,藏著一座實景呈現魏晉時期的古墓遺址博物館……在過去半年間,新疆兩家“新秀”博物館接連拿下繆斯設計獎金獎,這項由美國博物館聯盟與美國國際獎項協會主辦的評選活動,是全球建筑與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獎項,以嚴格的評審體系和評定標准著稱。

這兩家博物館緣何能在繆斯設計獎獎台上展露“中國新疆光芒”?

講著中國故事走上國際獎台

《自治區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提出,依托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農業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建設特色博物館。同時,強化科技支撐,開展文物保護利用科學研究與成果展示。

近年來,一座座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博物館——新疆印章博物館、烏什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館、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等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這些博物館在建筑設計方面均顯現出以“文化地標”為建設方向並融合現代藝術元素的創新理念,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性、功能性、敘事性、藝術性、科技互動性、數字化管理,使其具備更出色的中華文化傳播展示平台。

2024年10月,對外開放僅3個多月的庫車市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項目獲得繆斯設計獎年度金獎。該館建在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庫車友誼路晉十六國時期磚室墓群”的原址上,博物館主體位於地下7米至9米處,由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參與設計實施,是新疆第一座數字古墓遺址博物館,展示了15座已經發掘出完整樣貌的磚室墓。

這是迄今為止在新疆唯一發現的磚室墓群,是呈現漢晉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以及中原文化對西域各地產生深度影響的重要實証。

為了充分保護和利用這片不可移動的文物資源,庫車市在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全部結束后,制定了以古墓群遺址為核心建一座博物館的規劃。

近日,尉犁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陳列布展又獲得了2025年繆斯設計獎第一季的金獎。構成這座博物館的8座“烽燧”是矗立至今的孔雀河烽燧群的縮影,是古代長城在新疆大地上留下的“身軀”,該館於2023年12月對外開放。

“孔雀河烽燧群是目前新疆境內保存最完好的一條烽燧分布線,其中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考古發現填補了多項歷史文獻空白,活化了唐代戍邊生活的場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說,關於遺址的研究讓他們更清晰地了解了唐代邊塞烽堠制度的運行,圍繞這片文化遺址建設一座博物館,對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價值。

讓博物館居於城市文化空間“C位”

“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基於對原址的保護和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最終目標是讓它成為一個集保護、展示、文化服務為一體的博物館,以古墓群實物和高科技手段的數字化還原,展示庫車豐繁的文化遺產。”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說,這座位於城市中心區域的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與周邊環境的融合。

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在擬定設計方案時,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為核心理念,通過消隱式的地下入口,完成了博物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功能區分,保証了古墓遺址展示與文化活動空間的有效利用及設計美感。

設計團隊面對這座處於地下位置的遺址時,從展現獨特建筑美學的角度出發,實現了空間多元化和展示設備智能化,設計的“考古遺址+數字化”展示區、龜茲文創區、VR體驗區等,讓觀眾有沉浸式的體驗感。連接入館進口的露天下沉式文化廣場與城市街道的開放界面融合,博物館的主體建筑充分運用LED光電玻璃、星空燈等夜間低碳節能照明設施,形成了良好的夜間休憩氛圍。

“完善的導視系統是讓當下建筑藝術設計既美觀又便利的關鍵因素,通過引導讓觀眾順暢地步入地下展廳,同時不錯過任何建筑內部設計的亮點。”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項目負責人介紹,“在展廳陳列空間裡,我們的設計實現了動靜分離,通過光影視效和音頻講解呈現魏晉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同時用多層次燈光照明、全息劇場等數字技術來直觀展示遺址原貌。”

博物館展廳內鋪設寬闊的參觀步道及玻璃圍擋,觀眾可以近距離看到磚室墓的真顏,同時館內配設了豐富的多媒體數字化影像展陳,不間斷播放遺址發現發掘的現場實錄、出土文物介紹、考古專家講解,觀眾可以借助影像多角度看到磚室墓的內部結構、搭建方式等。

“當現代設計語言與千年文化遺產碰撞之后,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歷史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一種語言與今天對話。”寧波博物館展陳部工作人員李篤認為,從這座可稱為庫車市文化地標的博物館身上,可見新疆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絲路美學浪潮。

除了獲得繆斯設計獎金獎外,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還獲得了2024年“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案例”等獎項。

充分利用新疆考古發掘成果

沿著今天的孔雀河北岸行走,在庫爾勒市到尉犁縣營盤古城及古墓群遺址之間,約150公裡距離的荒漠地帶,前后分布著11座烽燧,每兩座相鄰烽燧之間的距離有的約7公裡,有的約20公裡,它們被稱為孔雀河烽燧群。

“關注這片文化遺址的人們,隻要走進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就可以全方位了解這些烽燧。”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負責人樊志鑫說,在這座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展館裡,收藏著600余件(組)出自烽燧及周邊區域的文物。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古代烽燧的‘連’與‘聯’是我們設計的核心,突出烽燧在分布上的彼此連接以及功能上的彼此聯合,所以建筑外觀就是8座烽燧的組合,而內部設計同樣讓人感受到走進了一座烽燧之中,一步步發現埋藏在黃沙中的秘密。”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助理、長城文化博物館布展設計師陰懷偉說。

展廳中陳列著木質陶質的餐食及生活器物、紡織品殘片、麻鞋、弓箭、鎧甲、糧食、毛筆等,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出土於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漢字紙質文書和木簡,其記錄內容之豐富,讓人嘆為觀止,這些文物記載的邊防生活和邊疆治理狀況,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理。

長城的修筑,自秦漢至明清始終都在進行,並且擁有完備的體系,新疆目前有212處長城資源,包含烽燧、戍堡、卡倫等多種形式。在這座博物館裡,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孔雀河烽燧群的詳盡展示,還有分布在新疆各地的長城資源,系統了解長城的修筑過程和逐漸延伸出的各種形態、建筑特色。

“在布展設計上,我們重視對整體長城的解讀,不僅限於烽燧。”陰懷偉和團隊將布展集中在長城體系是如何構成的、長城是怎麼以人力修筑起來的、修長城用的材料和工具有哪些、不同朝代長城上的關隘城門都是什麼樣的特點上,通過實景模型、模擬場景、數字還原、光影視效等,向觀眾闡釋相關知識,甚至細到工匠們搬、抬、砍、筑的勞作細節,還有長城沿線一些著名關口山海關、居庸關、平型關、嘉峪關等的模型。

“過去的2000多年裡,長城像一條堅實的紐帶將中華大地的各民族緊緊相連,繪就著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共同抵御外敵、維護國家統一。”胡興軍說,“長城文化博物館的陳列充分利用了豐富的文物資源、新潮的建筑設計理念、創新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用一座‘大學校’,詮釋了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增進著文化認同,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銀璐)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