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使者為喀什96歲老人重啟“清晰視界”

“謝謝您、謝謝深圳援疆讓我重獲光明,我終於能再次看清楚世界……”近日,喀什市人民醫院眼科上演了一幕溫馨而感人的場景,一位96歲的超高齡維吾爾族老人及其家人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表達著對醫護人員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老人術后1個月在喀什市人民醫院復查。
據了解,這位老人住在喀什市英吾斯坦鄉,二十多年前,老人的雙眼開始有了霧蒙蒙的感覺,起初,這並未引起老人的重視。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情況逐漸惡化,逐步從看不清遠處的車輛、迎面走來的路人,到最后甚至連日常生活用品都難以辨認。盡管老人身體行動依然自如,生活卻幾乎無法自理,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家人的悉心照料,極大地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質量也增加了家人的負擔。
新一輪對口幫扶以來,深圳援疆高度重視醫療援疆工作,2023年6月起,先后協調和組織深圳市眼科醫院及社會慈善機構5次赴喀開展“光明行”活動,效果非常明顯,受到了當地老百姓一致好評。該村不少村民也接受了免費白內障手術,老人的家人雖然得知了深圳“光明行”活動,但是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心中不免疑慮:這麼大年紀有沒有必要?會不會有更大的風險?但是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深圳“光明行”活動后,普遍反應很好。2025年1月,老人的兒子抱著一線生機帶著他踏進了喀什市人民醫院。
張靜為老人做眼部檢查。
當時接診的醫生正是來自深圳市眼科醫院的援疆專家張靜博士,她悉心對老人的眼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后發現,老人雙眼最低視力僅為0.02(醫學上視力0.05以下為盲)。雙眼白內障均很嚴重,且晶狀體核硬、角膜老年環非常明顯、角膜透明性差,這無疑給手術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和挑戰。白內障手術,相當於給照相機換鏡頭,即把混濁的白內障通過超聲乳化吸除,再植入一個新的人工晶狀體。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隱藏著不少挑戰和風險。隨著年歲的增長,眼睛裡的“鏡頭”——晶狀體核,會變得越來越硬,需要更多的超聲能量才能粉碎。這就意味著手術時間會更長,術后角膜水腫的情況會更明顯,恢復時間也會更長。老人角膜透明性還很差,這種情況相當於隔著一層有霧的玻璃進行手術,而且老人的聽力也不佳,術中配合難度大,這些因素都進一步加大了手術的風險。
近百歲的白內障患者,這在張靜的從業生涯裡還是第一次遇到。但考慮到老人因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無法自理,手術成為他復明的唯一希望。張靜綜合評估了老人的全身和眼部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選取局部麻醉(避免全身麻醉的風險),同時採用3毫米的小切口超聲乳化手術,術中使用角膜保護劑保護角膜內皮等。向老人及家屬詳細講解手術及風險應對方案后,患者及家屬的信心倍增,決定接受手術治療。
術后一個月,老人來到醫院復查,經檢查他的裸眼視力已恢復至0.6。老爺爺握著張靜的手開心地說:“沒想到給我做手術的醫生不僅人長的這麼漂亮,醫術還這麼精湛,謝謝您、謝謝深圳援疆讓我重獲光明,我終於能再次看清楚世界。”
張靜和后方單位專家團隊進行光明行活動。
援疆之旅已過半,張靜攜手后方強大的醫療團隊,以卓越的醫術和赤誠的愛心,讓喀什地區近1000名白內障患者重獲光明,其中張靜個人完成了200余例白內障復明手術,並多次收到患者及家屬贈送的錦旗,贏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未來,喀什市人民醫院眼科將在深圳援疆的幫助下,繼續堅守“以患者為中心”的崇高理念,致力於直接救治更多的眼疾患者,同時也將傾力培養當地眼科醫療人才,構建一支技術精湛、服務優質的眼科醫療隊伍。(廖玉學)
來源:新疆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