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項專利給了“長絨棉”第二次生命

2025年03月18日10:3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這兩天,新疆棉花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就在本月,由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和阿瓦提新雅棉業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新疆長絨棉種植及其籽棉加工方法在美國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成為我國在該領域首個在美國獲授權的發明專利。

單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則普通的技術專利申請案例,但若仔細挖掘其中隱藏的信息,不難發現其重大意義遠不止“首次”這麼簡單。專家介紹,該技術專利可有效解決新疆機採長絨棉生產與加工環節,特別是加工環節纖維受損難題,這直接關系著新疆長絨棉在全球影響力和知名度,甚至決定著新疆棉花產業未來發展的高度。

這等於是一項專利給了“長絨棉”第二次生命。

讓我們逐一分析新聞中的兩個關鍵詞:長絨棉和加工方法。

長絨棉被譽為“棉中極品”,其纖維長度通常在33毫米到39毫米甚至更長,遠高於普通棉花,纖維強度高,不易斷裂,這使得長絨棉能夠紡出更細、更強韌的紗線,制成的服裝擁有更好透氣性和吸濕性,被廣泛應用於高端色織、家紡等高附加值紡織品及服裝。

作為優質棉紡原料,長絨棉除了品質特性外,還有一個關鍵特性就是稀缺。長絨棉對植棉環境和技術有著較高要求,全世界主要在中國、美國和埃及等少數地區生產。可以說,誰掌握了長絨棉的生產供應,誰就擁有了高端紡織產業發展的底氣,自然也掌握了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權。

新疆不僅是全國棉花主產區,還是我國唯一的優質長絨棉產區。正因如此,美西方不遺余力抹黑打壓新疆棉花產業,其深層目的之一就是遏制新疆長絨棉生產及相關配套技術研發,最終讓棉花及下游產業陷入發展層級低、高端原料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

再來說說另一個關鍵詞:加工方法。

加工方法一直是新疆長絨棉發展的痛點和短板,不解決機械化採收加工的問題,新疆長絨棉產業無法崛起。

新疆棉花生產的強勁實力無需多言,2024年,新疆棉花總產超過500萬噸,但長絨棉產量僅為6萬噸左右,佔比並不高。這是為什麼?

新疆長絨棉主產區自然生態條件不及美國等其他產區,棉田土壤肥力偏低、鹽鹼較重。為克服自然條件短板,充分挖掘現有資源潛力,新疆農技人員提出了與新疆自然環境相匹配的長絨棉種植方式,即“矮、密、早、膜+滴灌”的種植方式。在這種獨特的種植管理技術模式下,新疆長絨棉種植密度是美國匹馬棉棉田的2倍左右。加之新疆長絨棉葉大、葉毛多,導致常規的脫葉催熟技術效果差,機採過程中容易混入較多雜質,加工過程額外增加了雜質清理次數和難度,使長絨棉加工去雜后棉花纖維長度和強度兩個關鍵品質指標均明顯下降,出現了“加工就變差”。

採用人工採收雖可避免上述問題,但高昂的人力成本會大幅降低生產效益,讓新疆長絨棉很難在市場中與已經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同類產品競爭。

從業內經驗來看,一個好的長絨棉品牌不僅需要過硬的品種資源優勢,其背后的創新技術及加工工藝更是軟實力的關鍵。新疆也曾引進國內外長絨棉成套加工設備及其工藝,但因為技術不適配,“加工就變差”的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嚴重影響新疆長絨棉品質發揮,也減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與世界一流長絨棉的競爭力。

這就不難解釋新疆棉花總產數據之下,長絨棉產量感覺有勁使不出的原因了。

機械採收品質降低,人工手採成本太高,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來驅動解決這一問題,才能真正將新疆長絨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為此,新疆科研人員長期扎根生產一線,聚焦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基於新疆棉花生長環境和種植管理特點,對棉花品種選擇、株行距配套、脫葉催熟、機採前准備、加工設備及其工藝等各個生產環節涉及的關鍵方法,包括工藝及其裝備進行創造性設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適用於新疆高品質機採長絨棉的生產方法,並逐步在實際生產中發揮成效。

目前,經過初步推廣試驗,使用該技術方案生產加工的新疆長絨棉原棉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和整齊度指標與手採棉已無明顯質量差異,異性纖維污染明顯輕於手採棉,補齊了長期制約新疆長絨棉機採加工領域的短板,顯著提升了生產水平和產業綜合競爭力。

可以確信,新疆長絨棉生產加工技術在美國獲得專利,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創新,這是新疆長期堅持以科技、裝備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果,也是新疆長絨棉向新質生產力要發展、要機遇的成功探索,新疆長絨棉一定會在未來的世界棉花舞台大放異彩。

“新疆長絨棉有了量身定制的生產加工技術方案,品質管控能力得到國際認可。”新疆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田立文說,今后,科研人員將繼續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完善與新疆特殊生態環境完美適配的種植管理及加工技術體系,進一步提升新疆長絨棉的品牌影響力,為我國乃至世界高端棉紡織原料供給提供科技保障。(劉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