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丨科技密鑰打開能源聚寶盆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完鑽井深10910米的深地塔科1井,刷新全球和亞洲紀錄﹔在哈密市戈壁灘,7毫秒就能將電能送到重慶的“疆電入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新疆段)正在收尾﹔在准噶爾盆地吉木薩爾國家級陸相頁岩油示范區,壓裂車組整齊排列,轟鳴陣陣,產能建設攻堅戰全面打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賦能能源行業,新疆能源越來越“能”。作為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的新疆,正通過科技革命重構能源版圖,以創新驅動打破傳統資源開發“天花板”。
油氣生產萬象更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向地球深部進軍”“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等重要指示精神,中國石油集團部署“萬米超深層科學探索”重大工程,推動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於2023年5月30日在塔裡木盆地開鑽,2025年1月5日在10910米深完鑽,完成科學探索和油氣發現兩大任務。
深地塔科1井刷新全球陸上鑽井突破萬米最快、全球尾管固井最深、全球電纜成像測井最深、亞洲直井鑽探最深、亞洲陸上取芯最深五大工程紀錄。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深地塔科1井,全球首次在陸地萬米深層發現油氣顯示,這為我國油氣勘探發現打開一扇新窗口,拓展出一片新陣地,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說,深地塔科1井的每一米鑽進,都離不開科技攻關支撐。”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地質師兼科技管理部總經理江同文說。保障深地塔科1井實施,中國石油自主研制了全球陸上首台12000米自動化鑽機、抗220攝氏度高溫聚合物水基鑽井液、抗240攝氏度高強度取芯工具和高效取芯鑽頭等十大裝備和技術利器。
深地塔科1井順利完鑽,不僅是油氣工程技術的壯舉,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裡程碑。通過核心技術攻關,我國初步打造出自主可控的國產化高端鑽完井工程技術裝備及創新制造產業鏈,這是我國繼“深空”“深海”之后,在“深地”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油氣產量當量6664萬噸,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圍繞“國家所需、新疆所能”,新疆油氣勘探開發今后又該如何發力?懷柔實驗室新疆基地資深專家唐勇提出,從萬米深度、納米尺度、百年跨度三個維度,加強科技創新,推動超深油氣資源動用、非常規油氣資源規模效益開發和老油田提高採收率。
吉木薩爾頁岩油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陸相頁岩油示范區。按照建設目標,今年產量要達到170萬噸。3月11日,在春寒料峭的戈壁,新疆油田吉慶油田作業區頁岩油壓裂正全面推進,為頁岩油增儲上產按下“快進鍵”。
頁岩油滲透率極低,藏在納米級尺度孔隙裡,開採時需對含油頁岩進行壓裂,用水和支撐劑造人工裂縫,修建起連通地面的油氣流通“高速公路”,開採難度如磨刀石裡“榨油”。
以科技創新啃下頁岩油這塊“硬骨頭”,近年來吉木薩爾頁岩油產量持續上升,2024年建成全國首個百萬噸級國家級陸相頁岩油示范區。
回顧新疆油田勘探開發歷史,從克拉瑪依油田誕生起,已走過70年春秋。70年來,老的油藏產量逐漸遞減。當前,新疆油田正用大規模體積壓裂和水平井開發等新技術,將以往列為開發黑名單的油藏和被視為“雞肋”的油藏喚醒,讓老油藏再次煥發青春。
科技賦能新疆油氣生產,新疆荒漠戈壁萬象更新。
戈壁黑煤變成“黑金”
新疆煤炭預測資源總量約2.19萬億噸,佔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40.6%,位居全國第一。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近年來新疆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應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賦能煤炭現代化生產,快速釋放煤炭先進產能。
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原煤產量達5.41億噸,同比增長17.5%,增速連續四年居全國主要產煤省區首位。
新疆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有我國最大整裝煤田。3月11日,在准東開發區戈壁灘上,數百台無人駕駛礦卡奔馳在煤礦內,礦區煤炭生產畫面實時傳輸至中控室“大屏”,盡收眼底,智能生產場景扑面而來。
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將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新疆正加快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推動煤炭分質分級高效利用。
今年,准東開發區將全力推進煤制烯烴、煤制氣等一批項目開復工建設。2月23日,2025年准東“一號工程”——山東能源集團兗礦新疆能化准東煤化工一體化項目集中開工,“項目採用山東能源集團自有知識產權的3000噸/天多噴嘴對置式新型粉煤半廢鍋氣化技術,以及國內外先進的甲醇制烯烴工藝等技術,資源利用率高達45.24%。”山東能源集團兗礦新疆能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正慶說。
為減少碳排放,該項目還採用先進的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將工業生產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捕集起來,拉到附近油田驅動原油開採。
哈密煤炭資源預測總資源量達5708億噸,其中已探明富油煤資源量達640億噸,平均含油率超過10%,最高接近20%。看中哈密富油煤資源優勢,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落地哈密,投資建設煤制油項目。該項目利用全球首個二代技術直接液化煤制油,年產油品400萬噸,相當於煤海之上又造出一個大油田。
與以往的煤化工項目不同的是,近幾年新疆新規劃的煤化工項目,均配套有CCUS技術,並與綠氫耦合,通過先進技術降低碳排放,最大限度將煤炭“吃干榨盡”。
新型能源日新月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准確把握能源安全新戰略的豐富內涵,新疆聚“能”奮進、向“新”發力、逐“綠”而行,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創新高。
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尼勒克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首期建成投產﹔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全國單體裝機規模最大“沙戈荒”光伏項目若羌400萬千瓦光伏項目成功並網……茫茫沙海戈壁中,一個個新能源“綠洲”拔地而起。截至目前,新疆集中建成哈密、准東和南疆環塔裡木3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比“十四五”初增長2.8倍。
眾所周知,新能源具有間歇性、不穩定特點。推動新能源大規模消納,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在多源數據之上構建起適合新疆特點和實際的新能源功率預測和消納分析模型,融合807家新能源場站的5.7億條運行數據、8497萬余條雲圖數據,為新疆新能源項目建設、並網運行、動態消納提供決策依據,使新能源功率預測准確率大幅提升,有效增加新能源消納比例。
加大“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的“沙戈荒基地大型光伏中壓直流發電系統”和“基於氣液兩態互轉技術的大容量二氧化碳儲能系統”項目,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第四批能源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清單。
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華電新疆公司加快儲能核心技術攻關。目前,該公司在哈密煙墩建設的新型混合儲能示范項目已並網運行,在烏魯木齊市和喀什地區,全國單體容量最大電化學獨立儲能電站——華電烏魯木齊光伏基地100萬千瓦/ 400萬千瓦時獨立儲能項目和華電喀什地區100萬千瓦/400萬千瓦時獨立儲能項目,已於2月28日同時開工建設。
當前,新疆正成為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各種儲能的試驗場,這些儲能項目建成后,將對平衡電力削峰填谷、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新疆新能源發展“風起雲涌”,背后是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2024年10月,由金風科技牽頭的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在新疆揭牌,該中心將聚集全國乃至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引領風電關鍵共性技術、前沿領域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突破。
科技賦能新能源產業,新疆新能源發展日新月異。(於江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