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金翼獸飾含“金”量有多高

“這件金翼獸飾出土於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也叫作金馬飾件,它融合了黃金制造的錘揲及鏨刻工藝……”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館員卓婭·巴合提日常在博物館向觀眾講解館藏國家二級文物金翼獸飾時的解說詞。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卓婭·巴合提再次介紹了這件被選為阿勒泰地區博物館新館館標的寶貝。
金翼獸飾的造型是一匹騰空躍起、仰天嘶鳴的駿馬,雖然它體積很小——長6.4厘米、寬3.2厘米、厚約3毫米,但工藝精細,元素豐富,包含馬、麒麟、獅鷲獸等現實與臆造動物的特征。飛馬頭部的鬃毛、身軀的線條、肌肉的形態都很清晰,前肢還添加了向上飛揚的翅膀,盡顯凌空的威武姿態,充分展現了漢代黃金制作技藝的較高水准。飾物主人的身份應較為顯赫。
考古專家判斷,金翼獸飾的制作過程是先將金箔錘揲出飛馬的形態,再用鏨刻工藝在飛馬身上做豐富的紋樣加工。如果把細節放大可以看到金馬微閉雙眼、鬃毛的紋理等。
新疆出土文物中關於“馬”的非常多,木俑、陶俑、岩畫、壁畫、絹畫等都記錄著馬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人還把馬的形象賦予正向積極的含義,在配飾、服飾、挂飾、生活用具上頻繁使用。
“這件金翼獸飾充分融合了古代中原地區和西亞、中亞地區的文化特征與鑄造工藝,可見文明交融互鑒的身影。通過這件金翼獸飾可以了解到,在絲綢之路繁榮興盛的背景下,漢代時,阿勒泰地區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院長何會來說。
在唐代的《周書》中,阿爾泰山被稱為“金山”,它在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導致地下沉積大量礦產資源,坊間曾流傳這裡“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我國古代典籍對“金山”有過不少記錄,說明當時中原地區對阿爾泰山盛產黃金的情況有一定了解。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接連推出系列文物文創,根據金翼獸飾設計了多款產品,包含文物紀念幣、徽章、背包、杯具、手賬本等,其中文物紀念幣正面圖案是金翼獸飾,背面圖案是夏商時期的喀依納爾二號墓地1號石人。(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