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AI解鎖遠程醫療的“時空折疊”

2月28日,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完成了一場跨越5000公裡的手術。
2月8日,來自伽師縣的患者依馬木·阿布力米提來到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喉腫瘤。2月18日,該患者在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全麻直達喉鏡下聲帶病損切除手術,治療后好轉出院。這一次,患者為徹底切除癌前病變病灶再次住院做手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手術是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輔助下完成的遠程頭頸外科微創手術。當日,患者躺在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台上,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專家陶磊在上海主刀,術中出血量不到1毫升,全程精准高效,實現醫學人工智能和遠程手術領域重要突破。
此次手術的成功,得益於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高精度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手術使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國產專科化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手術機器人通過柔性微創器械,經患者口腔直達喉咽深處,精准切除癌前病變病灶。
陶磊介紹,傳統的咽喉部腫瘤微創手術使用顯微鏡下激光或內鏡下等離子技術。這些手段有應用優勢,但也存在病灶暴露受限、止血困難、手術切緣不清,單手操作不易控制等局限性。相比之下,新技術針對咽喉狹窄而彎曲的獨特解剖結構設計,適用於咽喉部良性或惡性病變的治療,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手術過程中,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喀什分公司全程提供5G定制專網與有線長途專網服務,為兩地醫院打造超高速、低時延、穩定的通信環境,確保手術指令與高清影像的實時傳輸,誤差控制在毫秒級,為機器人精准操作提供了關鍵保障。
“如今,通過AI遠程手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科技發展為醫療資源均衡分配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吳春萍說。
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也為上海醫療援疆提供了新思路,一線城市的外科專家無需親臨現場即可將先進的手術技術輸送到邊疆地區,不僅提高了醫療援疆的效率,也能為邊疆地區培養醫療隊伍。
“這是上海醫療援疆的一次創新實踐。”上海援疆醫生、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院長陳尉華說,“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與上海醫療團隊的合作,推動更多先進技術在喀什落地生根。”(加孜拉·泥斯拜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