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丨解開龜茲文化古今共振的密碼

3月伊始,新疆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舞劇《龜茲》開啟排練,80多位各族演職人員,將在接下來的數月裡完成一部再現龜茲樂舞綺麗姿彩和人文內涵的舞台精品力作,以文化遺產的多元薈萃、包羅萬象,展現中華文化強勁的生命力和新活力。
舞劇《龜茲》建組暨發布儀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當前,龜茲片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已成為新疆推進文化潤疆的重點工作,針對龜茲文化遺產的考古發掘、保護研究和活化利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用考古發掘收集歷史信息
古代龜茲地區,是指今天以天山南麓中部、塔裡木盆地北緣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為中心的一片地域。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是東西方文明融匯的樞紐,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央政權有效治理西域的軍政重地。因此,這裡留存下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3處遺產地——位於庫車市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位於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
2024年,蘇巴什佛寺遺址和克孜爾石窟相繼完成新一輪考古發掘,以更多新發現有力實証新疆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地區。
“2024年我們在蘇巴什佛寺遺址考古發掘中最重要的收獲就是發現了一組比較完整的僧院遺存,初步厘清了塔院和僧院的關系,這為研究古代龜茲地區僧院形制布局、塔院和僧院的組合關系提供了重要實例,對探尋佛教在新疆地區的傳播有重要價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陳意說,這次發掘出土了400余件(組)陶、銅、鐵、石等各類器物和少量封泥,大多屬於魏晉至隋唐時期的遺物。
開鑿於公元3世紀左右的克孜爾石窟,公元9世紀以后被逐漸廢棄。它的始建、改造、廢棄等過程,一直是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者探究的課題。2024年5月至10月,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完成石窟群谷西區的35窟至40窟考古發掘工作。
“從窟前的遺存看,克孜爾石窟早期是懸空開鑿的,工匠還在崖壁上開出通往洞窟的梯道,但地震等外力作用使得梯道坍塌,人們又搭建了木結構棧道。可以說,克孜爾石窟開鑿初期的景觀與后來的樣貌存在很大差異。”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副所長苗利輝說,如果將克孜爾石窟崖面景觀的變遷過程通過適當方式做一定程度還原,會有非常好的展示效果。
在這一輪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較多遺物,包括唐“開元通寶”、龜茲五銖、陶范、石磨、玻璃器物殘片等,接下來計劃繼續向東拓展,為今后的展示利用提供更豐富內容。
用保護研究守住文化遺存
在今天阿克蘇地區留存的諸多文化遺址中,龜茲石窟群是集中反映古代龜茲地區社會樣貌的重要遺存。目前,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有27處石窟,共824個洞窟,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都在其中。
龜茲石窟的建筑、壁畫、造像等,受到多元文化的滋養,書寫著佛教在新疆傳播盛行的印記,融匯犍陀羅藝術、中原佛教藝術、本地藝術的光華,揭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中原文化深刻影響的事實,呈現了佛教中國化的軌跡。此外,龜茲石窟藝術對包括敦煌莫高窟在內的國內石窟產生過深遠影響。
歷經千年歲月更迭,今天的龜茲石窟依然面臨著自然因素的侵蝕與挑戰,風化、雨雪滲漏、地震等導致的岩體裂隙、結構失穩等,讓石窟裡脆弱的壁畫、造像遺存遭遇著重重考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各級文物部門持續加大對龜茲石窟群的保護力度,堅持巡查監護、本體保護性加固和修繕、整治保護區域周邊環境,並對石窟壁畫、造像做修復及數字化採集,在保護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展示利用的方式和渠道。
克孜爾石窟研究所2024年開展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等9處石窟安全綜合巡查90余次,震后及雨后安全巡查40余次,形成並上報災后洞窟巡查等專項報告。
過去十余年裡,克孜爾石窟研究所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合作,實施7項石窟壁畫保護修復項目,完成了41個洞窟的壁畫修復。
“過去一年,我們完成了約150平方米的壁畫保養維護以及約80米的壁畫邊緣加固。”苗利輝說,因為年代久遠,在現在的自然環境下,石窟壁畫仍會受到酥鹼、起甲、空鼓、地仗脫落等病害困擾,需要借助新型保護材料和修復工藝來維護壁畫的容顏、延續壁畫生命。
今年2月14日,用科技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探元計劃2024”克孜爾石窟煙熏與殘缺壁畫的智能識別、補全與復原——基於太赫茲時域光譜、大模型和思維鏈技術項目啟動會在烏魯木齊舉行。在克孜爾石窟研究所、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數字新疆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共同推進下,科研人員將利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對克孜爾石窟一處窟內遭遇煙熏的壁畫做無損檢測與圖像識別,提取壁畫原有顏色信息,借助數字化手段虛擬復原壁畫樣貌﹔在另一處窟內使用基於大模型和思維鏈策略的壁畫補全平台,修復和復原缺損壁畫。
以展示利用賦能文旅融合
春天的腳步翩然而至,新建成的庫車市龜茲博物館文物陳列布展工作正在加速推進,這座以展示龜茲文化為核心的綜合性博物館,面積約1.62萬平方米,計劃今年5月對外開放,館內將陳列700件(組)文物,包含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的陶、石、銅、骨、玉等器物,其中有96件是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展陳文物包括龜茲文書、銀飾珊瑚珠穗面紗、彩繪泥塑供養人頭像、模制灰陶燈、千佛壁畫殘塊、供養人壁畫殘塊、錢幣等,多方位呈現古代龜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貌。”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說,將充分發揮數字化在動態呈現文物特征、結構、歷史背景方面的優勢,讓龜茲故城、佛寺石窟、絲路古道、烽燧遺址“活起來”。
近年來,龜茲片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實物實景實事,展示龜茲文化豐富內涵和多重價值。
龜茲文化的古今共振,在於其始終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見証。這種共振不僅是藝術形態的交織,更是文化認同的疊加。
2024年,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龜茲樂舞體驗館、克孜爾壁畫村民宿對外開放﹔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出版《佛自西來——新疆古代石窟》《龜茲石窟藝術》《絲綢之路藝術——從印度到敦煌新疆石窟卷》等書籍,推進《大美新疆》《龜茲樂舞》等通俗讀物編撰,推出《龜茲秘境》《壁畫計劃》等美術作品,並在各類展覽中獲得廣泛關注。
龜茲樂舞天下傳,伎樂風流數百年。如今,這“天下傳”的昔日盛景在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龜茲樂舞體驗館裡吸引著各方游客觀賞。
該館利用全域影像、數字重建等技術,對龜茲片區的9大石窟、86個洞窟、107幅壁畫以及32件流散海外的文物做展示解讀,讓參觀者沉浸於龜茲石窟世界,回望千年前這裡舞樂歡騰、熙來攘往的絲路盛景。
《阿克蘇地區龜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中指出,將實現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蘇巴什佛寺遺址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游覽環境全面改善,龜茲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影響力和美譽度明顯提升。
目前,克孜爾石窟景區正積極建設綜合性展覽空間,這是景區推進旅游公共設施、旅游產品、交通線路、景觀環境、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部分,將為新疆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