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體肝移植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

2月25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完成了第200例自體肝移植手術。至此,該中心成為全球單中心規模最大、自體肝移植數量最多、技術最成熟的一個單位。自體肝移植技術的成熟應用,攻克了終末期泡型包虫病根治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標志著我國在復雜包虫病外科治療領域實現全球領跑。
包虫病是由棘球絛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等地高發。泡型包虫病晚期患者5年內死亡率極高。泡型包虫病被稱為“虫癌”,傳統療法難以根治,自體肝移植是根除終末期泡型包虫病最有效的方式。但該手術技術難度極大,需多學科協作,曾因技術不成熟、並發症及復發率高,一度被世界各國廢棄。
國家高度重視包虫病防診治,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省部共建中亞高發病成因與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包虫病等地方病防診治。撥付專項資金支持新疆包虫病救治,覆蓋手術費用減免、疾病篩查及健康宣教。
為推進肝移植技術發展,自治區對新醫大一附院給予了大力支持。通過公派學習、培養移植博士等方式,加強肝移植團隊人才儲備,同時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團隊開展基礎研究和動物實驗,邀請國內頂尖移植院士、專家實地帶教,形成了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20年間,團隊將國際經驗與本土病例結合,構建了防診治一體化的“中國模式”。在省部共建中亞高發病成因與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溫浩的帶領下,肝移植團隊改良了自體肝移植手術,通過多學科協作,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術中零死亡,臨床治愈率達90.10%,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提升至80%左右。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供體短缺問題,還有效避免了免疫抑制劑使用后的復發,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
近年來,這項技術走出國門,惠及越來越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民眾。2024年,新醫大一附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肝移植團隊受邀前往德國,參與制定自體肝移植世界指南。
在健康中國戰略引領下,新疆以科技自立自強破解“虫癌”困局。這片曾經的醫療窪地,以頂尖技術向世界証明: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綻放奇跡。(蘇璐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