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 蘇幕遮舍利盒“重回”新疆

踏入新疆博物館二期三樓11號廳,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靜候著每一位訪客。這裡正在舉辦《絲綢之路樂器展》,展覽憑借一系列珍稀的樂器文物,向觀眾展現了從古至今絲綢之路上新疆樂舞文化的絢麗多姿與豐富多元。在眾多展品中,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呈現的蘇幕遮舍利盒,無疑最奪人眼球。
蘇幕遮舍利盒,這件誕生於唐代的珍貴文物,出土於阿克蘇地區庫車市蘇巴什佛寺的西大寺遺址。然而,1903年它命運陡轉,被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盜走並流失海外,如今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舍利盒由木質制成,剛被發現時,盒身被紅、灰白、深藍三種色彩包裹,盒內僅有骨灰留存,外觀並無特別之處。直到1957年,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時意外察覺,舍利盒的顏色層內竟暗藏繪畫痕跡。剝去表面顏料后,盒上繪制的精美龜茲樂舞圖躍然眼前。
龜茲樂舞,聞名遐邇,在唐朝更是盛極一時,但此前一直缺少形象化的記錄。舍利盒身周圍繪制的一組生動鮮活的樂舞圖,堪稱反映龜茲音樂舞蹈(歌舞戲)藝術的罕見珍貴形象資料,也是龜茲當時社會世俗生活的真實縮影。這一重大發現,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從舞蹈者所戴的各式面具以及樂舞的熱烈氣氛來看,這是一幅典型的龜茲“蘇幕遮”樂舞圖,也就是古代西域地區著名的歌舞戲乞寒胡戲。它不僅為史料中記載的“蘇幕遮”增添了新的有力佐証,而且對當時龜茲的樂器、服飾、鞋帽及習俗都有形象描繪,是了解古代龜茲地區世俗生活、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的不可多得的實証,堪稱龜茲古國傳世的無價瑰寶。
然而多年以來,國內觀眾隻能通過圖片、畫冊等平面形式去觀摩和想象蘇幕遮舍利盒這件稀世珍寶的風採。這件源自新疆的重要文物,始終無法真正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此次,新疆博物館借助高科技手段,讓這件珍貴文物在本土“重煥生機”。
全息投影技術,作為記錄並再現物體三維圖像的先進科技,被巧妙地運用到了此次蘇幕遮舍利盒的展示上。當參觀者走近全息投影展示櫃時,無需佩戴任何輔助設備,便能直觀地看到懸浮於櫃中的三維影像——蘇幕遮舍利盒仿佛跨越了時空,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在這件全息投影的舍利盒上,盒蓋頂端的圖案清晰可辨,四組連珠紋裡,手持篳篥、琵琶、豎箜篌等樂器的帶翼天使像栩栩如生。盒身展開圖更是氣勢恢宏,二十一位舞者身著華麗盛裝,歡快地跳起蘇幕遮舞。其中,十人頭戴各式假面具,五人腰間佩劍,六人演奏箜篌、排簫、阮咸、大鼓、雞婁鼓等樂器,整個場景鼓樂喧天,氣氛熱烈,生動地勾勒出西域樂舞藝術表演的宏大盛況與超強感染力。
借助全息投影技術,參觀者能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欣賞這件珍貴文物,每一處細節都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這種沉浸式的觀展體驗,不僅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文物的獨特魅力,更能對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更為深刻的認知。
“這件文物著實令我驚嘆,如此清晰直觀地目睹昔日龜茲樂舞盛景,真可謂一眼千年。若沒有對展品的深入了解,絕做不出這般有內涵的展陳。”觀眾林偉航感慨道。(高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