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為“疆”來,也為將來 百位銀齡教師的“第二人生”

2025年02月20日11:2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活了一輩子都隻在方圓5公裡之內‘打轉轉’,這回我退休了,卻一下子跑出去4000公裡,是不是很勇敢?”身在新疆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師徐雙敏,在給遠方姐姐的家書中這樣寫道。

2021年9月,響應教育部“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67歲的徐雙敏離開熟悉的武漢市,來到了位於新疆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開啟銀齡支教的“第二人生”。在克拉瑪依校區,還有140余名像徐雙敏一樣的銀齡教師,在本該含飴弄孫的年紀,背起行囊,來到西部,將余熱洒在西部高校講台,譜寫出一曲曲“且把夕陽做朝陽,銀齡‘響亮’在邊疆”的動人樂章。

“西部教育資源缺乏,我應該到那裡去”

“氣候、年齡、飲食、習俗等等我當時都沒有想過,就是覺得,趁自己還有余力,還能站上講台,就應該為西部教育作出一點貢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部退休教師孫旭東說。

2020年9月,孫旭東退休后選擇成為一名銀齡教師。

剛來后不久,他就迎來了挑戰。當時,克拉瑪依校區剛招收第一屆英語專業學生。新設立的專業,課程、教材、內容、團隊……一切都是嶄新的,沒有先例可循。

為此,孫旭東帶領克拉瑪依校區英語專業教研團隊,參閱數十所院校資料,編寫、修訂專業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文件,為新設立的英語專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學科負責人,他還參與了翻譯學科建設,促成校區翻譯專碩順利招生。

“我希望能夠為這裡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學生實現夢想。”孫旭東心願朴素。

建校之初,克拉瑪依校區師資緊張,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壓力大,得知這一情況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部退休教師鐘大康與多名“老伙計”決定來到這裡。

“不用擔心,隻要需要,我們一定會把你們扶上馬、再送幾程”“青年教師,一定要站穩講台、熱愛講台、敬畏講台”“在教學准備過程中,花多少時間都是應該的”……這一聲聲殷切的叮囑,源自銀齡教師對青年教師毫無保留的愛。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科研合作是提升青年教師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徑。鐘大康親自帶領青年教師深入油田現場,直面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難題與挑戰。在生產一線的最前沿,年過六旬的他一工作起來就是“早中晚、三班倒”,一坐就是一整天,連老伴兒叮囑的降壓藥也常常忘記吃。

“很多時候,我們准備下班了,但看見鐘老師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還坐在電腦前或者站在地質圖前工作、思考,就覺得自己還能再干一會兒。”談到鐘大康,和他一起參與過科研攻關的年輕教師眼神中滿是敬意。

在他的指導下,青年教師逐漸掌握科研合作的要領與方法,與油田企業建立起深厚的合作關系。一年多的時間簽署了6項科研合作項目並順利實施,累計金額超過500萬元,這些項目不僅鍛煉了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更為校區未來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一年到兩年、三年,不斷續約的援疆情”

四五個小時的顛簸后,飛機落地停穩,機艙門打開一剎那,湖南大學退休教師戴希龍再次感受到新疆干爽清冽的空氣,感慨道:“真好,又回到了這片熟悉的土地。”

10多年前,戴希龍被學校派往新疆教育學院支教,兩年的援疆生活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他始終牽挂著這片土地。2020年初,從湖南大學退休的他再次回到新疆這片熱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貢獻力量。

“我又能有機會拿起粉筆、站上講台,將幾十年的教學科研經驗、知識積累毫無保留地用於教書育人,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啊!”戴希龍難掩心中喜悅。

戴希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多年,來到克拉瑪依校區后,他將國家戰略需求、學科基礎與優勢以及地域特色緊密結合,開設了人文通識類課程《絲綢之路》,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開闊眼界,在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領略絲路的文明與發展。

“老夫聊發少年狂,身背包,手飛揚,豪情滿懷進課堂,初心為愛鑄信仰,期待后學快成才。”戴希龍興奮之余,提筆寫下了這首打油詩,“來到新疆仿佛又找回了當年的自己,感到自己還可以報效祖國,為邊疆做點工作。”

“既然來了,就要把作用發揮到極致。”上海財經大學退休教師陳曉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4個學期,5門課,22個教學班,860個學時,2000多名學生,這令人驚嘆的數字,是2022年陳曉和來到克拉瑪依校區工作后兩年的教學工作量。

遭遇過嚴重車禍,並留下后遺症的陳曉和是一名7級殘疾軍人,年近古稀的他退休后依舊決然地選擇來克拉瑪依校區支教。從簽約一年到延長為兩年,又轉為三年,陳曉和一再延長著自己的援疆時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是校區思想政治教育系學生的專業課,也是校區首開的一門課。為了開好這門課,他寒暑假都沒回家,留在學校備課,撰寫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制作教學課件。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正能量”……這是出現在陳曉和課程評價中的高頻詞。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無界、奉獻無悔的精神,也收獲了學生們的尊重和敬仰。期末,陳曉和收到了多名學生的微信留言:“陳老師,感謝您!正是你們這些銀齡老師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為‘疆’來,為將來”

“這是1964年的克拉瑪依市城市規劃,當時的城市建設以先生產、后生活為原則……”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書本知識,把理論內化於心,在學院的支持下,銀齡教師徐雙敏把《行政管理學》的課堂搬到了克拉瑪依市科技館的“城市規劃展”。

克拉瑪依市從“沒有水沒有草,鳥兒也不飛”的戈壁荒灘,變成一座美麗油城的真實歷史,讓學生們生動地學習了政府管理的專業知識,也讓徐雙敏感受良多。

“我是以教育者的身份來到克拉瑪依的,但是在克拉瑪依校區的3年,我卻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受教育者。”徐雙敏深情地講,“我在領教這裡風吹石頭跑的10級大風威力的同時,也學到了克拉瑪依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在與來自全國各地44所高校的援疆教師結識中,我重新領會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口號的深刻內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退休教師申健於2024年2月加入克拉瑪依校區銀齡教師團隊。“作為銀齡教師,要保持好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上好每一堂課,給學生傳播知識、傳遞正能量,在茫茫戈壁繼續實現人生價值。”申健說。

“千裡援疆為什麼?立足崗位干什麼?我能給這片土地留下些什麼?”面對廣袤無垠的西部戈壁,銀齡教師們常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援疆支教,上百位銀齡教師,在講台上找到了答案——為“疆”來,也為將來,堅持教書育人初心使命,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西部建設者,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

以銀齡之光照亮教育之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提供的數據顯示,學校自2016年開始招生以來,目前累計畢業生達4005名,來自全國25個省份,其中1005人選擇到新疆基層工作。

兩年支教,看著一個個學子走出校門,邁向廣闊天地。華東理工大學退休教師王榮發回想起剛來校區時的情景,不由賦詩一首:“我是一個擺渡者,教室是我的渡口,我守著渡口,把我的乘客迎候。我是一個擺渡者,講台是我的船頭,我站在船頭,擔當引航的舵手。”(張瑜)

(原載2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