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沙海愚公”種下80萬棵白楊

——付志周夫婦在沙漠“樹”起34公裡綠色長廊

2025年02月17日09:2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和靜縣哈爾莫敦鎮哈爾莫敦村村民付志周夫婦植樹時午餐(資料片,2019年4月攝)。巴音達來攝

地頭,查看去年扦插的白楊樹苗。

“爸爸,您放心,您的遺願,我們一定幫您完成!”付國喜輕撫著一根纖細的樹枝,眼眶微微泛紅。

他的身后,參差不齊的林木向遠方鋪展開來,連在一起約34公裡。更遠處,仍有他父親付志周留下的車轍和腳印。

去年2月初,與風沙抗爭了41年、被稱為“沙海愚公”的付志周,永遠離開了他帶領鄉親們播下的“綠色長廊”。臨終前,這位已種下80萬棵樹的老人交代兒女:“我栽種100萬棵樹的心願,就交給你們了。”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生不息。付國喜認為,這些將泛綠吐芽的大樹和幼苗,是父親生命的延續,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

向沙海宣戰: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負死

哈爾莫敦村地處天山腳下,村頭的沙河子兩岸,一排排白楊樹直聳藍天,形成網格狀的密林,守護著萬畝農田。

“這裡以前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父母栽種的樹長大后,庄稼才有了收成。”付國喜輕聲嘆息道,“日子剛剛好過了,父母卻積勞成疾,先后離開了。”

1965年,22歲的付志周正值熱血青春,在河南老家聽聞支邊新疆的消息,心中滿是憧憬,毅然決然地報了名,帶著妻子陳愛蘭奔赴哈爾莫敦村。

踏入村子,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為荒涼。茫茫荒漠戈壁之上,僅有幾排孤零零的房子,其中一間便是他后來的容身之所。一間房、一口鍋、一把坎土曼,便是他的全部家當。

沙河子是一條由山洪沖刷形成的自然河流,流經哈爾莫敦鎮的哈爾莫敦村等5個村庄。每年夏季,山區冰雪消融,天降雨水,沙河子才有水流,其他季節則干涸見底。這裡地處風口,風沙以每年兩三米的速度侵蝕著農田和村庄。

1983年,村裡給付志周家分了47畝地,位置就在沙河子的沙漠邊緣。春季裡,他滿懷希望播下麥種,看著麥苗一天天長大變綠,付志周滿心歡喜。然而,一場大風讓綠油油的麥田一夜之間被黃沙覆蓋。

“沙進人退,地沒了,人就得離開這裡。要不了多少年,整個村庄都會被沙子吞沒。”村民的話像重錘敲在付志周心上。

要保住土地,就必須栽樹。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負死!”付志周夫婦從麥田邊的沙包開始,拉沙、平地、挖坑、栽樹。樹苗是撿別人果園裡剪下來的樹枝插栽。為了確保樹苗成活,他們趕著毛驢車從10公裡外拉土回填在樹坑裡,再栽種樹苗。

因為毛驢力氣小,拉土的車子經常陷在沙窩裡。無奈之下,付志周又換牛車來拉運。

“那時候,看著可心疼人了。”鄰居鄭玉蓮回憶起往事,眼中滿是淚水,“陳阿姨在前邊弓著腰,拽著繩子使勁往前拉,瘦瘦的身子幾乎要貼到地面。付叔背著一壺水,在后邊雙手用力推著牛車,他們都在拼盡全力啊!”

付志周夫婦沒有治沙經驗,就像他們在河南老家種地一樣,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栽種樹苗。日復一日,麥田邊的白楊樹漸漸長大,麥苗有了保護。

可是,付志周不滿足。他想,僅僅在自家麥田邊種樹還不夠,黃沙最終還是會漫過來的,必須大面積栽樹,組成森林屏障,讓村民的庄稼都能有好收成,讓村民的居住環境好起來。

此后,付志周走上了與風沙抗爭之路。這一走,便是一生。

逐綠征途:死寂荒漠第一次有了綠色

一頭牛,兩個人,一輛牛車,一把坎土曼,成了沙漠中的常客。

栽樹的地方距家裡有六七裡路,付志周夫婦早上出門,午飯是饅頭就咸菜,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春季,西北風讓付志周的皮膚變得黝黑,手上的血泡爛了又好,鮮血染紅了坎土曼把手。

夏季,沙漠裡的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帶的水不夠喝,付志周就從水渠裡灌水,待沙子沉澱后喝。

“水裡含鹼量大,父母的嘴唇干裂,嗓子就沒有好過,跟我們說話都是嘶啞著吼,才能聽清說的啥。”付國喜回憶。

為了保証樹苗的成活率,付志周嘗試用廢舊啤酒瓶來栽樹。啤酒瓶裡裝滿水,把切成段的樹枝插進瓶子內,留一截樹枝在瓶外,用黃泥土封住瓶口,“種”進沙裡。一段時間后,500多個瓶裡栽的樹枝吐出了新芽。死寂的荒漠裡第一次有了綠色。

2003年,和靜縣出台了防風治沙優惠政策,付志周提出要大規模開荒種樹。陳愛蘭第一個反對,她知道多年在沙窩子裡過的是什麼日子,她也心疼丈夫的身體。

陳愛蘭根本拗不過丈夫。付志周不止一次“開導”她:“年輕栽樹,老了有福。我這身體,還硬朗著呢!”

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后,付志周與沙漠決戰的底氣更足了。他貸款買來推土機、拖拉機,嘗試用機械作業代替人工種樹。

在付志周夫婦的影響下,兒媳婦何雨艷放棄了去縣城工作的機會,留了下來。她中專學習的是園藝專業,從1999年嫁到付家,就跟隨在付志周夫婦身邊,張羅著一起栽樹。

每年2月,付志周全家出動,找尋合適的白楊樹枝條,拉回后截成短節,培育樹苗。“一根杆子上綁上鐮刀,仰著頭割樹上的枝條,一天下來,脖子感覺都不是自己的了。”付志周的小兒子付溫平說。

這些苦都不算啥,最讓何雨艷痛苦的是每年給林帶澆水。她說,第一年挖開的水渠第二年就被風吹來的沙子填平,澆水時水流快,要不停地在水頭前邊開溝引水,動作慢了,水流到林帶外邊就浪費了。

何雨艷說,有次她累得扔掉鐵锨,坐在沙梁子上哭鼻子,不願意干了。“但看到父母那麼大年齡,兩人抬著一捆樹苗,在沙漠裡深一腳淺一腳的身影,我擦干眼淚,拍掉褲子上的沙子繼續干。”她說。

在與風沙較量的十多年裡,付志周前后換了三頭牛。

夫婦倆的心血沒有白費,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換來了荒漠中那一抹珍貴的綠色。如今,野兔、狐狸等野生動物在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安了家。這些鮮活的生命,是他們努力的最好回報,也是這片土地重生的希望。

綠夢延續:一道綠色屏障豎立沙漠上

付志周夫婦常年在沙塵中勞作,惡劣的環境無情地侵蝕著他們的身體,陳愛蘭患上了塵肺病,2020年6月22日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妻子的離世,並沒有擊退付志周與風沙抗爭的信心:“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哪怕隻剩我一個人,我也要讓這裡變成綠洲!”

當初,村裡有人說付志周閑話:“傻子嘛,錢沒有地方花了,都扔沙子裡。”當單調的沙漠出現一點綠,緊接著是一線綠、一片綠,這些閑言碎語像風一樣消散了。

村民李成亮從2004年起給付志周開推土機,見証了治沙的艱辛。在付志周的帶動下,他也栽種了40多畝白楊樹。村民吐爾洪·吐爾遜的承包地與付志周相鄰,他從2006年開始種樹,如今已種了1500多畝的樹林。

“栽樹不賺錢,是為了保護農田。土地沒有了,我們的根就沒有了。”村民居麥洪·巴斯提也栽下20畝白楊樹。

哈爾莫敦村周邊幾個村的300多名村民也紛紛參與到植樹防風治沙中。付志周把推土機無償借給他們:“隻要是植樹,我就全力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道34公裡長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豎立在沙漠上。哈爾莫敦村及周邊村過去撂荒的土地種上了辣椒、打瓜等作物。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植樹治沙帶來的好處。

“現在不受風沙欺負了,種啥產量都高。”村民允啟明說,他種的色素辣椒,每畝地可以賣七八千元。

“沙河子區域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大風天氣明顯減少。耕地面積目前增加到了1.3萬畝。”哈爾莫敦村村委會主任何其鵬說。

2023年,哈爾莫敦村將付志周住過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館”。館內通過大量圖片、文字及實物資料,詳細講述了付志周夫婦在沙漠邊緣揮洒汗水、創造綠色奇跡的故事。

何其鵬說,為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付志周把心血都傾注在治沙造林裡。他面對困難不退縮,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夢想奮勇前行,他的精神鼓舞著更多人。

年年種樹樹成蔭,代代造林林成森。

付庭瑞從小就跟在爺爺付志周身旁,寒來暑往,爺爺栽的白楊樹漸漸長高變粗,付庭瑞也大學畢業。“我會扎根這片土地,接力防風治沙,讓家園更加美好。”他說。(杜建輝 王立華)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