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見千年壁畫:新疆克孜爾石窟修復煥新顏

人民網烏魯木齊2月15日電 (記者韓婷)“克孜爾石窟,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由於歷史原因,克孜爾石窟壁畫存在多個洞窟壁畫殘損缺失、被煙熏所覆蓋等情況,亟需以創新方式加快搶救與保護。”2月14日,克孜爾石窟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李慶明在“探元計劃2024”克孜爾石窟煙熏殘缺壁畫的智能識別、補全與復原項目啟動會上說。
“探元計劃2024”克孜爾石窟煙熏殘缺壁畫的智能識別、補全與復原項目啟動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韓婷攝
據悉,新疆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是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洞窟類型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寺遺存。然而在自然侵蝕和環境變遷的雙重考驗下,造成克孜爾石窟壁畫部分洞窟被煙熏黑,其完整性和真實性遭到破壞,影響壁畫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新疆克孜爾石窟文化場景作為“探元計劃2024”入圍文化場景之一,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洞窟內被煙漬覆蓋壁畫、脫落題記精確識別與數字化復原,以及殘缺圖像的AI識別和補全。
在“探元計劃2024”的推動下,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和數字新疆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展開合作,通過技術創新破解克孜爾石窟壁畫修復難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實現石窟部分壁畫的返真修復,打造壁畫修復領域的創新范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克孜爾石窟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李慶明。人民網記者 韓婷攝
“在共創的過程中,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積極提供已有資源數據、現場調研及專家學術研究成果支持,助力項目技術攻關、場景共建、有效落地與成果推廣。”李慶明說,太赫茲時域光譜、大模型和思維鏈技術的引入,為我們的壁畫數字修復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這些前沿技術能夠更科學地進行補全與復原,有望突破傳統修復的瓶頸,實現文物保護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推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注入強大動力。這不僅是對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有力保護,也將為新疆的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提供寶貴的實踐探索經驗。
在當日的啟動儀式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趙豐教授和數字新疆產業投資(集團)安平事業部負責人李熠漠,代表“探元計劃”克孜爾石窟項目技術方,分別從“基於太赫茲時域光譜”和“大模型和思維鏈技術”兩個方面進行了講解。
針對石窟壁畫存在的實際問題,數字新疆集團則採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基於大模型和思維鏈策略的壁畫補全平台,實現對於38窟缺損壁畫的修復與復原,並計劃在2025年6月完成修復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黨志豪說:“這種跨領域、跨行業的合作模式,為新疆文物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文物事業與科技、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據悉,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七公裡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斷崖上,現存洞窟349個,壁畫面積近5000平方米,還有少量彩繪泥塑遺跡。該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均為我國重要的石窟群。近年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發揮了石窟寺歷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