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昌吉社火:傳統民俗耍出新滋味

春寒料峭,卻擋不住一顆顆鬧社火、看社火的心。
2月12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新疆昌吉市2025年元宵節民間社火表演賽精彩上演。來自兵團和昌吉市8個鄉鎮、街道代表隊的6000多名民間社火演員歡聚一堂,時而,鑼鼓喧天,秧歌歡快,龍獅歡騰﹔時而,擠奶舞熱情,冬不拉悠揚,黑走馬奔放……
一時間,這場精彩的社火表演,讓更多人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限魅力。
舞龍耍獅、扭秧歌等民俗表演上場。人民網 李龍攝
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社火表演拉開序幕。上百名披紅挂綠的各族群眾敲起震天的鑼鼓,抬著花轎、劃著旱船、舞動著彩龍和耍動著威武的獅子,歡樂地扭起秧歌,將傳統社火的熱鬧與喜慶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從烏魯木齊過來的,到昌吉來看社火表演。”游客李慧英說,這裡的社火太熱鬧了,特別是耍獅子和舞龍,感覺回到了小時候。
歷經歲月的洗禮,年俗逐漸豐富多元,活動中,處處不乏傳統社火與民間藝術、本土特色和現代科技的相融合。哈薩克族的擠奶舞就是最具特色的項目之一。
哈薩克族舞蹈把勞動融入舞步。梁宏濤 攝
伴隨著獨具民族特色的旋律,330多名表演者踏著歡快的節拍,手舞花扇,敲起威風鑼鼓,模仿牧民擠奶時“走、跑、跳”等姿態閃亮登場,將日常勞作轉化為一種充滿藝術美感的舞蹈,受到了許多市民和游客的贊譽。
23歲的米拉·葉爾布力在這個表演方隊中舞蹈跳得非常嫻熟而富有韻味。“我們過去一直住在大山裡,以放牧為生。如今通過國家的牧民定居工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今天我們用哈薩克族的擠奶舞,來表達感恩和對美好生活的歡喜之情。”
“這個有意思,大開眼界。”攝影愛好者鄭偉一邊和朋友聊著,一邊“咔咔咔”按下快門。鄭偉來自廣州,原本來新疆拍攝雪景,聽說昌吉有社火演出,專程多停留幾天。
昌吉上演民間社火表演賽。人民網 李龍攝
隨著音樂的變幻,“新疆花兒”作為一種傳統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自治區第三批“新疆花兒”代表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成和女搭檔一起,攜“花兒”特色舞蹈隊帶來精彩的歌伴舞表演。
“我唱了40多年的‘新疆花兒’,能在社火上和大家一起把這門藝術展示出來,打心裡高興。”馬成說,傳統社火與新疆特色相融合,氣氛更喜慶熱烈了,大家一起鬧社火,共唱文化之歌,走得更近了、關系更親了。
當一群身穿戲曲服飾小朋友們的出現,瞬間吸引了眾人目光。據了解,他們來自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社火表演隊。
隊伍中,有25名小朋友表演少兒戲曲節目。來自昌吉市第十四小學的學生周藝涵,是一名蒙古族學生,能穿著傳統戲曲服裝表演社火,十分興奮。“我是第一次參加社火表演,希望可以把這份中華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也希望以后能多多參加這類活動。”
周藝涵的班主任也表示,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不僅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南獅梅花樁表演。人民網 李龍攝
在融合中不斷發展的同時,這場社火表演也沒有忘記與時代發展共同進步。
機器狗靈活地穿梭在隊伍中,與演員們默契配合,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南獅梅花樁上,舞者配合默契,獅子在高低錯落的樁間閃展騰挪,時而輕盈跳躍,時而俯身探爪,每一步都驚心動魄﹔柔術演員身體如無骨般柔軟,在高難度動作間挑戰身體極限﹔力量型雜技中,演員們憑借驚人臂力與平衡感,完成托舉、疊羅漢等驚險動作……
“我年年都來看社火,今年的表演太有創意了,傳統和現代結合得恰到好處,讓社火有了新活力。”來自昌吉的市民王穎說,“越熱鬧咱們文化傳承越有勁。”
精彩的社火表演。人民網 李龍攝
昌吉社火作為當地春節期間最為熱鬧的民間活動之一,已走過42年歷程。2021年5月,昌吉市的“新疆民間社火”列入第五批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昌吉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郭國良表示:“昌吉社火現在已經成為了昌吉市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40多年來,各族群眾自發鬧社火,通過這一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傳統形式,來傳遞民族團結大愛、共享文化盛宴、共鑄精神家園。”
灼灼熱情驅散冷風的嚴寒,聽!社火的余音還在城市上空飄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