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賽裡木湖:天山明珠 藍動天下

2025年02月07日10:1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賽裡木湖冰泡奇觀(1月21日攝)。 俞疆樂攝

藍冰、冰花、冰凌、冰浪、冰牆、冰泡、藍冰挂、魚鱗冰推,“權游凜冬實境”“現實版冰河世紀”……這是入冬之后,賽裡木湖逐漸冰封時所形成的各種冰雪奇觀和網友們的新鮮命名。賽裡木湖不斷刷新著世人對它的認識和它美出的新高度。

臨近春節,翻開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每天都有全國各地守在賽裡木湖景區的博主發來的視頻和照片,實時播報自己在那裡所經歷的“冰雪奇緣”,充當更多人的“眼替”和“腿替”,感受賽裡木湖層出不窮的冬季新玩法。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21年9月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發布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從太空拍攝的一段高清視頻被各大媒體爭相轉發:在新疆上空,白色雪山、黑色山脊、黃褐色大地的宇宙視角中,隻有賽裡木湖依然是令人心動的寶藍色,如同風和日麗時在它近前看見的藍色一樣幽深,沒有絲毫走樣,它用實力証明自己是一顆鑲嵌在天山山脈的璀璨明珠。

從過去遺世獨立的西域秘境,到如今新疆一年四季的打卡地,賽裡木湖讓人感嘆滄海桑田和人類力量對世界的改變。

從“淨海”到“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

賽裡木湖古稱“淨海”,位於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是古絲綢之路北路的必經之地。湖泊東西最長29.6公裡,南北最寬25.7公裡,面積458平方公裡,四周群山環繞,湖面海拔2073米,湖深90米,湖水平均礦化度為2.8‰,總蓄水量210億立方米,屬冷水微咸湖。人們用“海”來形容它,是因為它足夠波瀾壯闊、足夠深不可測、足夠湛藍一片。遙想古時,在人跡稀少的亞歐腹地,居然有這麼一片遼闊的水域,難怪人們會將它喻作海。

隨著時代變遷、科學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和明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這個關於賽裡木湖詩意而又富含地理認知的比喻,讓這個大自然的杰作更顯神奇。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穆桂金介紹,賽裡木湖位於北天山西段,地處准噶爾盆地西南緣,是一個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構造斷陷湖泊,岩層斷裂陷落形成一個四邊形的窪地,湖面和盆地周圍的水匯聚形成湖泊。由於賽裡木湖是一個斷陷湖,因此湖泊較深。

數據顯示,賽裡木湖平均水深46.4米,最深處有92米。再加上湖底泥沙較少,生物少,因此成為全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湖水透明度可達水深10米以上。湖的總水量達210億立方米,相當於太湖的5倍,面積卻隻有太湖的五分之一。

盡管西北氣候暖濕化趨勢已被眾多學者証實,但依然無法改變新疆氣候干旱的現狀。在這樣一個干旱區,為何會有一個儲水量如此巨大、湖面和水量終年穩定的湖泊?

研究發現,賽裡木湖湖水來源一部分是周圍高山上歷史儲存的冰雪融水,但主要還是湖盆及周圍山地的大氣降水。來自博州氣象局的數據表明,賽裡木湖周邊地區的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而我國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低於200毫米。如此充沛的降水從哪裡來?

穆桂金解釋,新疆地處北半球西風環流帶上,來自大西洋的大量暖濕水汽,經地中海、黑海、裡海、咸海等一路往東,跨越中亞地區,到達我國西北部的天山山脈,受地形抬升影響,水汽上升冷卻凝結,最終形成降水。這股暖濕氣流一路奔波散失,到達賽裡木湖所在區位已是水汽輸送的尾閭。所以,人們形象地稱賽裡木湖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

不僅如此,科研人員還發現,近30年,賽裡木湖湖泊面積總體有擴大趨勢。數據顯示,賽裡木湖湖泊面積在1993年—1998年和2001年—2005年處於較快的上升階段,2005年之后緩慢上升﹔湖泊在4—12月面積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特征,其中6—8月達到最大。

“湖泊面積增大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穆桂金說,由於賽裡木湖沒有人類灌溉引水等活動,因此,它的水面變化可能與氣候變化更緊密。該地氣溫和降水在近30年整體均呈上升趨勢,但降水的增幅要高於氣溫增幅,各個時段內湖泊擴張速度與降水變化關系密切。因此,湖泊在近30年的擴張很好地顯示了氣候由干冷到暖濕的變化。

“天空之鏡”和“有一種藍叫賽裡木湖藍”

“我見過不少藍色的水。‘春水碧於藍’的西湖,‘比似春莼碧不殊’的嘉陵江,還有最近看過的博格達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賽裡木湖這樣的藍。藍得奇怪,藍得不近情理。藍得就像繪畫顏料裡的普魯士藍,而且是沒有化開的……”這是汪曾祺先生散文名作《賽裡木湖·果子溝》裡的著名片段,也是許多人第一次看見賽裡木湖那令人猝不及防的藍時被驚艷和震撼的通感。

因為清澈透明如“天空之鏡”,賽裡木湖被冠以“中國最純淨的湖泊”美譽,還因為這純淨讓它擁有了令人一見傾心、帶來無限驚喜的“賽裡木湖藍”。

賽裡木湖是我國水體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在地理學上,這種罕見的透明與水中的含氧量和水體的補給來源有關。首先是賽裡木湖水中的高溶解氧。溶解氧是反映湖體內有機物含量和湖水自淨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賽裡木湖水中溶解氧平均高達8.9毫克每升。這是由於湖四周高山環繞,雪嶺雲杉層層疊疊,水草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湖水中的氧含量增高,水體具有了良好的自淨能力。因賽裡木湖周邊草原底部全部是卵礫質,雪水雨水滲入地下經沙礫層過濾后進入湖中,就形成了透明度高達10—12米的純淨水體。站立湖邊,能清晰地看清深水底部的石頭,湖面也整潔到沒有任何漂浮體。過去,賽裡木湖“水至清無魚”,直到1998年從俄羅斯引進高白鲑、金鱒等冷水魚養殖,2000年首次捕撈成品魚,結束了賽裡木湖不產魚的歷史,也使其發展成為新疆重要的冷水魚生產基地。

賽裡木湖之所以呈現出如此迷人的藍色,主要是因為湖水透明度高,這樣的高透明度使得湖水能夠吸收和反射更多光線中的藍色部分,從而使湖泊呈現出深邃的藍色。由於湖水中的微小顆粒和溶解物質較少,光線在湖水中傳播時,散射作用較弱。而藍色光波的波長較短,更容易被水體散射和反射,因此在視覺上更容易感知到這種藍色。

用湖泊的名字命名一種“藍”,這樣的待遇和殊榮非賽裡木湖莫屬。賽裡木湖景區公眾號曾推出“賽湖的11種藍”投票活動,總結出“賽裡木湖藍”包括寶藍、湖藍、靛藍、鈷藍,到海軍藍、帝釋青、雲水藍等中外色譜中對藍色的命名,即使如此,還有人覺得這些藍色不足以概括自己眼中的“賽裡木湖藍”,有網友留言:“你能從大自然中吸取它們的色值,卻無法定義它們的名字,賽裡木湖藍是獨一無二的,它高貴又朴實、聖潔又天然、獨特又純粹、豐富又單純。”

神奇之“鏡”值得永遠珍視和傳承

2023年10月1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第二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賽裡木湖為新疆唯一入選湖泊。

生態環境部通過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評選,推介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好的機制,推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不斷走向深入,讓人民群眾更直觀感受到河湖之美。

賽裡木湖融湖泊、濕地、草原、森林、雪山、冰川和珍禽等多種生態要素為一體,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的典型生態系統。近年來,博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素面朝天,還其自然”的保護原則,如今的賽裡木湖碧水與藍天一色、白雲與天鵝共舞、草原與雪山相映,湖水水質穩中趨好,達到Ⅱ類標准。當地積極探索美麗河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契合點,科學有效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還原了賽裡木湖的生態藍,成為將美麗河湖生態資源轉化為最普惠優良生態產品的典范,成功積累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成果。賽裡木湖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先后被批准為國家重點自然遺產地、國家濕地公園。

“賽裡木湖是一個隻進不出的湖泊,生態圈較為脆弱。過去,由於氣候變化及旅游開發建設治理設施不配套、監管能力薄弱等,賽裡木湖出現局部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所以對它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博州賽裡木湖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銘說,“自然環境是賽裡木湖的根本,生態環境保護是景區發展決不能突破的底線。我們必須守住生態環保底線,把美景留住。”

春夏時節的黎明和黃昏,賽裡木湖廣袤湖面上翱翔著各類候鳥。秋冬之際,天鵝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游弋,同銀鷗、紅嘴鷗一起嬉戲。它們不時在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為湖面增添一抹生機與活力,也使賽裡木湖成為觀鳥的好去處。而在附近草叢和沙漠中,細毛羚羊、沙漠狐狸和雪豹等,馬鹿、雪雞、金雕、天鵝、斑頭雁、白眉鴨等特有、珍稀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每年5月下旬,賽裡木湖迎來盛花期,野生郁金香、准噶爾離子芥、多根毛茛、頓河紅豆草、寒地報春、金蓮花、銀蓮花、大濱菊等競相開放,湛藍湖邊的花海讓賽裡木湖成為色彩天堂。

在賽裡木湖景區的一塊立石上刻著“見你一面 記住一世”。點將台、三台古驛、可汗灣、石人驛站等散落於景區周邊的歷史人文景點,讓人們感受到賽裡木湖作為“西域淨海”,自遠古時期起,就靜臥在這片土地上,猶如一位歲月守護者,見証往來於絲綢之路新北道的文化匯聚和碰撞,展現了新疆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壯麗歷程。

“這面神奇之‘鏡’,讓我看到世間絕美的風光,也讓我感到賽裡木湖作為中華民族自然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值得我們永遠珍視和傳承。”游客謝靖這樣留言。(高芳)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