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館有桌穿越千年的“年夜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每年除夕,都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年夜飯的重要時刻。你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年夜飯“長”啥樣?那時的年夜飯場景和今天有什麼不同?在新疆博物館隋唐時期展廳裡,一組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食品文物,向人們再現了千年前的“年夜飯”場景。
走進展廳,這組食品文物展櫃和另一組彩繪勞動婦女俑文物展櫃比鄰。其中,彩繪勞動婦女俑文物展示的是4位唐代婦女舂米、簸糧、磨面、擀餅的場景。她們忙碌的樣子,很像今天的人們准備“年夜飯”的場景。
而在食品文物的展櫃中,餃子、餛飩、花式點心、面卷、馕等琳琅滿目。乍一看,會讓人有種誰家的餃子、糕點端錯了地方的錯覺。尤其是各種葉片形、花瓣形、月餅式的點心,與今天的曲奇餅干和蝴蝶酥很相似。花式點心上的葉片紋路、花蕊和花瓣,至今依然清晰可見,讓人垂涎欲滴,它們會不會是春節期間招待客人的甜點呢?
新疆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點心”一詞源於唐代,宋人吳曾在《能致齋漫錄》中記載:“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從中可以看出,唐代居民在飲食上不但要求吃飽吃好,而且追求吃出花樣,要色、香、味俱全。唐代居民這種飲食理念和習俗,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這組食品文物中得到了充分印証。
這組食品文物形制多樣,制作精美。各種梅花式點心、菊花式點心、四棱式點心、四瓣花紋點心、八瓣花紋點心等,均是以小麥粉為原料,採用捏制或模壓制成。“點心形制上流露出中原地區的風格,比如:梅花和菊花等,均是本地人模仿中原地區植物造型制作而成,說明當時的新疆地區和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阿迪力說。
大年初一吃餃子是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至今的習俗。阿迪力介紹,展櫃中這枚唐代時期的餃子,質地為小麥面,形如月牙,皮薄,內有餡,和現代的餃子幾乎沒什麼區別。餃子在當時稱“水角”“角子”或“牢丸”等。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多枚餃子,說明至少在唐代,中原的飲食文化就已經流傳到了西域,餃子已成為吐魯番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種面食。
馕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展櫃中的唐代馕,外觀和今天新疆人普遍食用的馕幾乎一致。它也是採用小麥粉制成,中心薄,邊沿厚,中央戳有花紋,表面還撒著芝麻。“馕在吐魯番地區的發現,不僅說明唐代吐魯番居民普遍在食用馕,而且給研究當時人的飲食結構提供了實物資料。”阿迪力說。
年夜飯的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人們在一年的辛勤勞作后,會在歲末舉行祭祀活動,感恩天地神靈和祖先的庇佑,然后將祭祀的食物分享給家人,這便是年夜飯的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夜飯的習俗不斷傳承和發展,逐漸成為春節期間最重要的家庭活動。
如今,年夜飯在內容和形式上已是豐富多樣。在南方,餐桌上少不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魚,還有象征團圓的湯圓﹔在北方則少不了寓意“招財進寶”的餃子。年夜飯寓意團圓溫暖,不僅承載著祖祖輩輩的期許,傳遞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願,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別樣呈現。(趙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