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天山村裡話新春:“手裡有錢,天天過年”
天山腳下,青格達湖邊,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剛停,劉建軍就去了隔壁新聯村的清潔能源智能溫室育苗大棚,看看前幾天育的茄子發芽了沒。
青格達湖鄉天山村村民劉建軍在清潔能源智能溫室育苗大棚裡仔細觀察茄子苗的情況。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苗好七分收。這關乎我們的春耕生產,茄子早上市一天,收入就多一些。”劉建軍是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青格達湖鄉天山村村民,和妻子管理了九個大棚,“以前我們自己育苗更操心,現在有了智能溫室育苗大棚,我們想種什麼,直接下訂單就行,種地更輕鬆了。”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青格達湖鄉利用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74萬元,建成了6座清潔能源智能溫室育苗大棚,解決了周邊村民的育苗需求,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一村一品”最大的特點是“小而精、特而美、新而奇”。高新區(新市區)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創響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目前已有9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政府服務工作做得好,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幫著我們請專家、技術員指導,村裡還有‘土專家’手把手教我們,菜賣不出去,村委會還給我們想辦法。”劉建軍感慨道,“現在的政策好啊,種地啥都不用愁。”
青格達湖鄉天山村村民李強拿出近幾年的賬本查看。人民網記者 楊睿攝
李強就是鄉裡聞名的“土專家”,用天山村村委會主任馬建雲的話說,“李強代表了天山村種蔬菜的最高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
“同樣是種茄子,同時栽苗,李強就比別人早上市十多天,畝產比別人家至少多3噸﹔毛冬瓜種子的說明書上寫著畝產3—4噸,他家畝產達到20噸。”馬建雲說,“李強家的地頭總有村民來請教。”
保持“最高水平”的秘訣是什麼?
“除了水肥要跟上,就是管理和總結經驗。比如茄子前期要控水控苗,苦瓜、冬瓜要舍得打茬。”李強說,“管理跟上了,就算冬瓜一公斤賣5毛錢,我也掙錢啊!”
李強向記者展示他獲得的“國家定點農產品成本調查戶”牌匾。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李強還是天山村唯一獲得“國家定點農產品成本調查戶”牌匾的人。
他有記賬的習慣,家裡有幾十個賬本,從1982年開始種地,蔬菜什麼時候育苗,什麼時候上市,哪天賣出去了多少,價格是多少……一筆筆記得非常清楚,“這樣我心裡有數,增收還是減產一目了然。”
這一個個賬本也真實反映了當地重要農產品成本收益變化情況。
除了蔬菜,天山村的紅薯也是出了名的好吃,而紅薯種植大戶孫德勝最近卻不敢接電話,“天天都有人打電話找我買紅薯,我家庫房裡隻剩下300多噸紅薯了,我想留到春節后賣,預計每公斤的價格能超過3元。”
孫德勝承包了400畝紅薯地,2024年產量700多噸,目前每公斤收購價在2.6元左右。
青格達湖鄉天山村村民孫德勝展示自家種的紅薯。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我們的紅薯顏色跟西瓜瓤一樣,入口香甜綿軟,根本不愁賣。”孫德勝打開庫房,用鑰匙劃開一個紙箱,隨手拿出兩根紅薯讓記者看,“年后一公斤就算多賣一毛錢,這些紅薯也能多賣出三萬多元。”
說著話,孫德勝的手機響了,“估計又是訂購紅薯的。”
“我們鄉的富硒天山紅薯、絲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聯合村、天山村被確定為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示范村。”青格達湖鄉副鄉長亢雯說,“隨著‘土字號’特色產品的壯大,我們真正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聯農帶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春節過后,天山村這些大棚將會重新鋪上塑料“外衣”,村民開啟新一年的種植。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農民手裡有錢,生活肯定就好啊,天天過年。”劉建軍看著剛冒頭的茄子苗,嘴角的笑怎麼也壓不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