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非遺如何“火”起來

2025年01月22日09:4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項目,是文化藝術界、新聞出版界等界別政協委員熱門話題之一,就此委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文聯《西部》雜志社主編張映姝曾做過專題調研,她認為新疆非遺要“火”起來,應將其融入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新疆歷史文化的認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讓學生零距離接觸非遺﹔在新疆高校設立非遺研究專業,鼓勵學術研究,培養專業人才,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性轉化﹔職業院校開設非遺傳統手工藝專業,讓學生學習掌握一門吃飯的手藝,解決部分學生就業,也解決傳承人收徒困難的難題。同時,她還建議利用高科技助力非遺保護傳承,挖掘非遺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價值,推動非遺產品品牌化建設等。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原黨組書記侯漢敏認為,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是非遺“火”起來的重要途徑。她建議,要強化保護,非遺傳承需借助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推廣普及、培訓交流,進機關、進校園、進鄉村,延續文化根脈﹔要創新賦能,讓非遺技藝更好融入生活,發展文創產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要通過文旅融合,發展“非遺+”,構建多元文旅體系﹔內外聯動,多舉辦非遺展演等活動,催生新文化業態﹔建立非遺資源名錄和傳承人、傳承基地體系等,完善認定機制和激勵措施,讓傳承非遺成全民愛好。

自治區政協委員、新疆互聯網界聯合會副會長岳峰長期從事互聯網相關領域工作,對非遺項目發展有著自己的見解:“應發揮新時代網絡優勢,讓互聯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翅膀。”他還建議,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應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利用“互聯網+”模式推廣非遺項目,創新在百姓日常場景中展示宣傳方式,實現家喻戶曉﹔打破時空維度,建立非遺名錄網絡展示體系,利用區塊鏈技術展現非遺項目﹔用數字化網絡賦能非遺項目,利用新媒體技術分類整理存儲非遺內容,建立數據庫,開發AI問答系統,豐富VR展示技術,提升非遺知曉度﹔明確傳播定位,結合特定場景創新非遺推廣方式,堅持文化特色,選擇受眾喜愛的信息傳播形式,塑造全民推崇非遺的氛圍﹔探索非遺中可轉換的新質生產力,搭建數字非遺博物館,形成在線信息服務網絡共享傳播,結合“Z世代”需求,挖掘可轉換場景應用,推廣非遺﹔借助直播帶貨機制,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提升非遺產品價值,構建線上直播營銷體系,實現跨界融合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張映姝委員說。(任江)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