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數量增至3300尾
“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數量已增至3300尾,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近日,新疆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袁亮,在悉心投喂新疆北鯢時,激動地和學生們分享這一成果。
今年45歲的袁亮,從事新疆北鯢方面的研究已21年。從2023年6月開始,他和學院裡的7名科研人員,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實地走訪的方式,對溫泉縣西部2800平方公裡區域進行了全方位普查。其中,涵蓋博爾塔拉河、鄂托克賽爾河、阿日夏特河、米爾其克河4條河流及分支水系,以及溫泉縣南部濕地、高山和湖泊等重點區域。2024年12月底,普查工作圓滿收官。
此次普查結果顯示,在溫泉縣域內,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數量已增至3300尾,這一數據不包含人工孵化和干預的個體數量。
“雖然這次普查未發現新的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棲息地,但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北鯢的野生種群數量增加了300尾。”袁亮說,能實現這樣的微增長已經很不容易了。
新疆北鯢是有著3.5億年歷史的孑遺物種,也是新疆現存唯一的有尾兩棲動物,被列為“極危”等級,現主要棲息於溫泉縣西部山區博爾塔拉河水系上游的支系中。
新疆北鯢是俄國人凱斯勒於1866年命名的,那年他在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新疆交界的阿拉套山地區發現了新疆北鯢。
“1989年,新疆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秀玲,在溫泉縣再次發現了新疆北鯢,當時陸續發現6處棲息地。”新疆北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工作人員紀曉偉說,為全面摸清溫泉縣境內新疆北鯢的野生種群資源狀況、棲息地分布以及家族成員情況,管理站委托新疆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研團隊對其“家底”進行全面調查和走訪。
2006年,王秀玲教授及其團隊對新疆北鯢野生種群資源展開了普查。然而,受當時自然環境、時間緊迫以及設備短缺等因素影響,為期半年的調查與普查僅限於人工能到達的局部區域。當年普查結果顯示,新疆北鯢野生種群分布數量僅2000多尾。
“新疆北鯢自身遺傳多樣性較低,各棲息地相隔較遠,種群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加上全球氣候變暖,高海拔區域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涌泉干涸,致使新疆北鯢生存面積萎縮。由於它們遷徙能力較弱,很難尋找到新的適宜棲息地。這些因素制約了新疆北鯢野生種群數量增長。”紀曉偉說,為突破困境,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2017年實施禁牧封育和人員准入管理,減少人類活動干擾﹔建立科研監測體系,精准掌握新疆北鯢生長規律與生態變化,據此科學制定保護措施﹔再投入3000余萬元強化管護能力,完善保護區設施與功能,全力為新疆北鯢營造良好的生存繁衍環境,才使得種群數量增長。
目前,《溫泉縣新疆北鯢自然種群資源普查報告》編制完成,這將為后續實施精准有效的保護措施提供依據。
下一步,科研團隊和專家們將聯合相關部門,計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樂市、阿拉山口市、精河縣以及賽裡木湖等地開展新疆北鯢野生種群資源普查。(白素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