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回望2024·年終特別報道︱逐綠沙海

2025年01月13日10:49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穩步完成43.65萬畝年度沙化土地治理任務,科學推進防沙治沙工程,加快退化林修復改造、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建設,有效遏制區域風沙危害﹔

持續完善和落實林長制等工作制度,進一步壓實各級林長及相關部門責任,不斷鞏固林有人護、事有人做、責有人擔的局面﹔

堅持“兵地一盤棋”,統籌謀劃實施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聯防聯治,共同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

2024年,兵團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防沙治沙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切實履行生態衛士職責,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為建設完備的綠洲防護體系,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兵團力量。

增林擴綠 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增綠”文章,兵團各師市通過持續推進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等多種舉措,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義務植樹和國土綠化的積極性,形成人人植綠、造綠、愛綠、惜綠、護綠的濃厚社會氛圍。

2024年11月上旬,一師阿拉爾市組織開展秋季義務植樹造林活動,來自師市機關、各街道、企事業單位的1600多名干部職工積極響應,為師市生態畫卷增綠添彩。2024年,該師市實施人工造喬木林6400畝、人工造灌木林2萬畝、退化林修復4萬畝、封沙育林1.5萬畝。

一師阿拉爾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和草原局)服務中心主任姚珊妹表示,師市將積極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前沿打好防沙治沙阻擊戰,通過“三北”工程和山水林田湖草沙項目的實施,為兵團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十四師昆玉市加快推進“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建設,每年組織干部職工群眾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採用喬、灌、草結合和網、帶、片交錯的“三線”造林方式,構筑出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2024年,該師市完成國土綠化面積7.15萬畝。

隨著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力度的不斷加大,十四師昆玉市生態面貌煥然一新。目前,該師市林地面積達到16.69萬畝,昆玉市建成區綠地率從2017年的18%增長至40.21%。

據統計,2024年,兵團完成國土綠化面積48.3萬畝,累計植樹8000余萬株。

綠富同興 防沙治沙出新招

隻“綠”不“富”,治沙成果難以維系。兵團在引導職工群眾參與沙漠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的同時,積極探索以治沙帶致富、以開發促保護的有效路徑。

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產業、向沙漠要效益。三師圖木舒克市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綠色經濟,堅持良法、良種、良田、良機、良技融合配套,實現“綠富同興”、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得益於走出了“治沙致富”的新路子,2024年,該師市林果種植面積達52.34萬畝,其中,圖木舒克冬棗、兵團紅系列農產品、昆侖紅杏等享譽全國。

十四師和墨洛產業園將沙漠生態治理和沙產業發展相結合,2024年首次嘗試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種植油莎豆,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徑。“經過一年的探索,我們認為種植油莎豆不僅能有效防風固沙,而且增強了沙化土壤的肥力,油莎豆收獲后,土地可以接著種植冬小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和墨洛產業園工作人員譚路說。

入冬以來,二師三十四團萬畝梭梭——肉蓯蓉種植基地迎來採挖季。“我們種植的肉蓯蓉單產在80公斤到120公斤,畝均收益500元。”三十四團六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韓有偉說。

為有效破解生態保護和生產用水問題,三十四團結合塔裡木河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在荒漠區域利用灌區排渠苦咸水種植梭梭樹,並在梭梭樹根部接種肉蓯蓉。截至2024年年底,該團已累計種植梭梭等沙生作物2.2萬畝,接種肉蓯蓉1.15萬畝,帶動2500余人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6000元。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兵團各師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沙漠生態治理和發展沙產業緊密結合,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走出一條具有兵團特色的治沙與綠富同興的發展之路。

科技賦能 助力沙產業發展

用好沙漠資源,探索“光伏+治沙”模式,推進光伏產業發展與生態修復雙贏﹔統籌防沙治沙、設施農業等的建設,布局“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積極發展光伏產業﹔推動沙漠生態治理由單純防沙治沙向“防治用並舉”轉變,實現生態經濟兼顧、治沙致富雙贏……

防沙治沙是生存問題,更是發展問題。為把生態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2024年以來,兵團各級堅持分類施策,根據沙化土地實際,實行分類保護、綜合治理、合理利用。

冬日的暖陽下,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八師一五○團100兆瓦“光伏+防沙治沙”生態農業工程項目建設現場,一排排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

不同於常規模式,該項目在4000余畝荒漠土地上,採用“林光互補”“牧光互補”方式,通過抬高光伏陣列高度、拉大陣列間距,為種植沙棘、枸杞、酸棗等經濟作物留出充足空間,不僅能夠化“光”為“電”,還能借“光”生“金”。

如今,在廣袤無垠的沙漠邊緣,兵團正全力書寫波瀾壯闊的防沙治沙傳奇,讓沙漠從生態“最大劣勢”逐步轉變為“最大優勢”,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局面。(史進)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