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銅節約裡的古代智慧

2025年01月13日09:4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一詞由何而來?新疆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的一件文物或許能給出答案。

2013年,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多崗墓地出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文物——銅節約。這件西周時期的器物直徑2.4厘米,厚1.3厘米,四面通透,形制獨特,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銅節約其實是一種馬具,類似於現在的三通管或四通管,雖然個頭很小,但卻非常實用。古代時,馬車上較為精致的配件就在馬絡頭上。馬絡頭俗稱“馬籠頭”,是套在馬臉上控制馬匹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絡帶、節約等部件構成。馬絡頭上的缰繩或絡帶通過“節約”穿繩而過,使缰繩和絡帶連為一體,達到控制馬的速度和方向的作用。唐代詩人李賀有詩:“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金絡腦”就是指馬匹頭部佩戴的銅轡頭。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講解員楊虹介紹,這種看似簡單的設計,蘊含了古代工匠對物理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和應用。通過巧妙地分散並承受力量,銅節約有效避免了運動中可能發生的斷裂或脫落,展現了古人在器物制造上的巧思和智慧。

銅節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並在西周時期廣泛使用。在物質並不充裕的古代社會,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資源,延長物品使用壽命,是古人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銅節約的廣泛應用,正是節約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銅節約套在繩帶上時,如同一個個連接竹竿枝葉的竹節,所以叫做“節約”,取其節制約束之意。后又逐漸延伸出節儉的意義。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指節儉朴素、節制約束,要在物質欲望上克制自己,這樣才有利於思想品德的養成。

“銅節約告訴我們,節約並非現代社會的概念,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普遍價值。”楊虹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節約”一詞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從最初的物質節約,到后來的資源節約、時間節約,再到現在的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節約的概念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銅節約,不僅是對這一概念的歷史見証,也讓我們看到,節約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和智慧,已經深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王新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