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縣達西村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建設美麗家鄉——
擰成一股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講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7日 06 版)
學生們在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基地參觀。奧瓊攝 |
王曉紅在電商直播基地直播銷售農特產品。劉佳攝 |
沙吾爾·芒力克(右一)和村民交流蔬菜種植經驗。白佳麗攝 |
達西村新貌。蔡增樂攝 |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達西村全體村民回信指出,“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把生產搞得更好,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讓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10多年來,達西村牢記總書記囑托,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電商產業、充分開發旅游資源。在各族群眾齊心奮斗下,如今的達西村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民族團結,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編 者
達西,在維吾爾語裡是“鹽鹼地”的意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達西村曾經是鹽鹼嚴重、人煙稀少的貧瘠之地。幾十年來,各族群眾團結奮斗,硬是從鹽鹼地上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發展電商,銷路越來越好
“剛出爐的馕,薄脆中帶著面香嘞……”
“這是我們村的梨園,果農們正在剪枝,2024年的香梨已全部摘完開始銷售……”
村民王曉紅帶著自拍杆,將達西村的村容村貌拍成短視頻,上傳到社交平台向網友介紹自己的家鄉:“大家多了解達西村,多看看我們農特產品的生產過程,對我們產品的信任度就會越來越高。”
2015年,尉犁縣電商協會落地達西村,通過引入電商產業,幫助周邊村民銷售農特產品。聽說培訓免費,不少村民放下鋤頭,拿起手機和鼠標,干起了電商業務。王曉紅就是其中一員,如今已經是年銷售額超百萬元的網店經營者。
“有專業人員手把手教,從賬號注冊、后台運營,到產品營銷,一條條講得明白。”王曉紅說,第二年村裡的香梨滯銷,當時每公斤收購價才1元錢,為了幫助果農減少損失,村裡組織電商統一銷售。“我們以每公斤2—3元的價格從村民手裡收購,再經過包裝后以成本價銷售。那年,大家齊心協力賣出了十幾噸香梨。”王曉紅說,從那以后,自己的店鋪生意也逐漸有了起色。2022年,王曉紅幫助果農銷售葡萄干,7天就賣出去12噸,現在每年銷售額穩定在150萬元以上。
因為電商發展而受益的不隻王曉紅。羅布麻茶、羅布麻蜜、尉犁小油馕、庫爾勒香梨、若羌紅棗、昆侖雪菊……走進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尉犁縣電商直播基地,100多種優質農特產品整齊排列,不少主播正在直播。
直播基地設置尉犁禮物線下體驗館、快遞攬運中心、孵化培訓中心等六大功能區,構建了“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包裝+電商銷售+物流配送”全產業鏈。直播基地負責人米日阿依·阿西木介紹,目前有38名村民從事電商產業,共培育出14家電商企業﹔基地在全縣免費培訓電商人才3100余人﹔近10年來,引導全縣新開網店138家,實現穩定就業906人。
2024年,達西村村集體收入230.55萬元,電商成為拉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優化產業結構的新動力。“電商搭建了達西村連接外部世界的平台,農產品的銷路越來越好,大家收入也越來越高。”米日阿依說。
村子變美,游客越來越多
走進達西村,道路兩側的彩色圍欄圍起一個個花壇,村黨委書記夏提古麗·熱合曼說:“待到春夏時節鮮花盛開,整個村子都飄著花香。”
夏提古麗曾是達西展館的講解員,累計給90萬人次游客講解過達西村的故事,對村裡的點滴變化如數家珍:自來水、天然氣入戶全覆蓋,維修、新建柏油路25.3公裡,硬化7200平方米泥土路面,村內主干道安裝節能路燈200盞,建起550米葡萄長廊,新建排污主管網3.87公裡、入戶管網21.5公裡……
隨意走進一條小巷,整齊的房屋外牆上用圖畫展現著達西村農業從純人工勞作到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脈絡,鼓舞著村民,也裝點著村容村貌。“我們陸續改造和美化庭院大門圍牆260余戶,充分挖掘鄉村休閑旅游新功能。”夏提古麗說。
梨花節、星光夜市、豐收節、燒烤節……在達西村定期舉辦的活動中,民間藝人和農牧民文藝演出隊帶來精彩的民族音樂演奏、民俗歌舞展演等,不斷增強鄉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不隻景美,我們這裡還有不少游客喜愛的研學課程。”夏提古麗介紹,從達西展館到科技館,再到中華文化園,游客在這裡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還能體驗優秀傳統文化。2024年1—11月,達西村接待游客數量超過5.1萬人次,開展研學活動32場次,近萬人次參加。
喀哈爾·喀日每天打包寄出100多公斤馕,加上實體店銷售,旅游旺季日營業額有七八千元﹔熱孜完·卡哈把空房子騰出來改造成了民宿,房前屋后的空地種上了水果、蔬菜,游客住在農家院,體驗採摘與特色美食﹔阿依古麗·艾木爾建起了手工酸奶加工廠,生產的酸奶、奶皮、奶酪等被游客當伴手禮帶走……目前,全村共有民宿9家、採摘園16家,旅游旺季每戶平均月收入達1萬元。
2024年,達西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92萬元。“我們還打造了紅色達西旅游民宿一條街,可以為游客提供更舒適的游玩體驗。”夏提古麗說。
互幫互助,致富路越來越寬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
走進石榴巷,巷道兩側矗立著錯落有致的建筑,每戶門口的標識牌上都記錄著動人的故事:吐爾遜·司馬義家,二十多年如一日收養照顧患病的棄嬰,是“無私大愛之家”﹔牙生·芒力克吃苦耐勞,經營著一家烤包子店,是“自主創業之家”﹔艾合買提·艾米都大力推進庭院養殖,是“養殖能手”……
無論什麼樣的身份,達西村人始終記得:“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和睦才是幸福”,這是達西村從歷史發展中總結出的經驗。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達西村維吾爾族村民多以養殖和種植果樹為生,漢族村民則以種菜、種棉花為主。“有馕掰開一起吃!”上個世紀,老支書沙吾爾·芒力克就號召村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最早嘗到甜頭的是維吾爾族村民艾沙·吾守爾,“我家25畝地全部種上棉花,漢族兄弟帶著我鋤草、施肥、澆水。1990年,我家年純收入就有兩萬多元。”
如今,艾沙·吾守爾把自己家建成了“同心小院”,自己設計了民族團結示范牆、民族團結故事牆、傳統文化長廊等,擺放著56個民族的剪紙肖像,給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達西村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增收致富的故事。
40多年前,杜孟河一家從山東來到達西村,村干部帶領全村村民幫他們修建新居,“維吾爾族兄弟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讓我們住,把熱乎乎的馕掰給我們吃,我們的心暖了,眼眶熱了,尋思著就把這當家了。”杜孟河說。
幾十年過去,民族團結依然是達西村不斷發展的密碼,各族群眾互相交流,齊心拓寬致富之路。
村民李文龍剛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回來,好大哥吾買爾·尼亞孜在庫爾勒住院,他寧願放下自己手裡的農活,也要去探望。“認識十幾年,早處成了親人。”李文龍一直做裝修生意,認識了吾買爾后,經吾買爾介紹在達西村買了房,雙方成了鄰居。吾買爾家開了風情園,裝修的事兒都交給李文龍幫忙操辦。風情園深受游客喜歡,吾買爾對著李文龍豎起大拇指:“多虧了好兄弟幫忙!”
達西村現在已有318戶村民結成民族團結對子。“這裡的各族群眾像沙漠裡的胡楊一樣,根連著根、心連著心。”夏提古麗說,達西村的美麗蝶變,離不開黨的好政策,更離不開各族群眾的齊心奮斗,“隻要大家緊緊凝聚在一起,日子一定一天更比一天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