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玉米種子兩成來自伊犁河谷 玉米制種“黃金谷”脫穎而出

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中就有20粒產自伊犁河谷。
2024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達61.44萬畝,佔新疆14個地州市制種玉米種植總面積的52%。連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師的26.33萬畝,伊犁河谷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達87.77萬畝,進一步穩固了全疆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制種基地的地位。目前,伊犁河谷制種玉米年產量超40萬噸,產值超35億元。
近年來,伊犁州發揮資源稟賦優勢,以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提出打造伊犁河谷玉米制種“黃金谷”的目標。
打造玉米制種“黃金谷”,伊犁州底氣何在?將如何打造?如今又有怎樣的成效?
優勢疊加種子優
“制種玉米的生長環境要求包括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多個方面,而伊犁州符合了制種玉米所有的生長需求。”伊犁州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孫川喬說。
伊犁州位於新疆西北部,地處天山北麓西段,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享有“西部糧倉”美譽。這裡光熱充足,每年日照時數超2870小時,年平均氣溫10.4攝氏度,光合作用強,水資源豐富。伊犁河作為重要的水源地,流域面積廣,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佔全疆水資源量的20%,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充足且優質的水源。
“伊犁河谷不同區域積溫呈現梯次布局,能夠滿足早中晚熟各類玉米品種的生長需求。這使得伊犁州在制種玉米品種選擇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無論是適應高積溫環境的晚熟品種,還是偏好低積溫的早熟品種,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宜的生長土壤。”孫川喬說,這些條件實現了制種玉米的多樣化生產,為打造“黃金谷”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資源。
對於制種玉米來說,光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還遠遠不夠。它還有一個必要條件——高標准農田。
近年來,伊犁州大力推進以節水滴灌為核心的高標准農田建設,持續做好“小田變大田”“旱田改滴灌”“引水上山”等工作。
如今,伊犁河谷的農田悄然變了模樣,碎片化田塊大幅減少,“優質、集中、連片”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大田”不斷涌現。
伊犁州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副處長張昊說:“我們按照土地怎麼用、人往哪裡去、產業怎麼建的發展思路,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強化水資源科學利用,積極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機制作用,讓好土地流向好主體、發展好產業,進一步增強項目帶動成效,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產能。”
位於新源縣別斯托別鄉鐵勒哈拉村的新源縣元利恆農機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重點發展玉米制種產業,2024年流轉5萬畝土地,每畝價格1550元。該鄉23%的農業勞動力耕種全鄉90.83%的土地,充分發揮了少數人種多數田的優勢,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6900多名農牧民,通過外出務工、自主創業,掙上了土地流轉收入+務工收入“雙工資”。
2024年,伊犁州新建高標准農田87.54萬畝,累計實施“旱改滴”工程40.33萬畝。截至目前,伊犁州直高標准農田面積達603.69萬畝。
“隨著高標准農田建設和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伊犁州制種玉米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孫川喬說。
企業扎堆鏈條長
近日,在位於鞏留縣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伊犁分公司加工車間裡,商品種子加工流水線快速運轉,一粒粒金黃色的種子通過精選、包衣等工序后,進入包裝階段,這一批玉米種子將陸續發往國內其他省份。
2003年,該公司落戶鞏留縣。山東、伊犁相距幾千公裡,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何跑到伊犁來建廠?
“我們看中了伊犁河谷得天獨厚發展玉米制種產業的優勢。”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伊犁分公司經理徐福生說,公司最初在鞏留縣進行代繁,放原種讓農戶種植,公司再回收。在這個過程中,公司逐漸被伊犁優勢資源所吸引,進而不遠萬裡來投資建廠,發展玉米制種產業鏈。
如今,種子已一改過去“大汽車裝運、大麻袋包裝”的傳統生產銷售模式,真正實現了科學育種、規模種植、訂單生產、精選加工、電子銷售、快捷配送,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隨著伊犁州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全國各地制種企業紛至沓來,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九聖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大型種業企業陸續落戶伊犁。
目前,伊犁州直有種業企業30家,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的有11家,在伊犁州制種的疆內外企業已有156家,同時還引進了智慧農業服務、玉米芯及其他制種廢棄物加工等服務企業和產業鏈關聯企業,推動種業產業延鏈成網。
隨著龍頭企業落戶建廠,種子加工設施裝備條件實現飛躍,伊犁州直2024年新建玉米果穗烘干線10條、包裝生產線16條,目前可滿足80萬畝以上制種玉米烘干需求。
“伊犁州的種業發展速度飛快,前景十分廣闊,這也是企業投入2.38億元在伊犁建廠的原因。”中種集團新疆種業有限公司運營負責人張海君說,公司2024年8月正式投產,落戶伊犁一方面是這裡的自然條件好,另一方面是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種業發展,給予了很大扶持。這幾年,伊犁州玉米制種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短短幾年時間,已在全國玉米種業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企業有信心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種業升級創新忙
“2024年,我種植了6400畝制種玉米,畝均產量580公斤,與企業簽訂了訂單合同,每畝地收入900元左右。運用智慧農業模式,增收和節約兩項費用相加,每畝地利潤可增加500元。”近日,伊寧縣溫亞爾鎮下溫亞爾村種植大戶賈瑞杰給記者算著2024年的收入。
賈瑞杰從2015年開始從事農業生產,2023年種植制種玉米,並投入300萬元,引進智慧農業大數據板塊,從播種開始對土地進行分析,通過衛星遙感進行全程監測,隨時了解農作物長勢,分級分類調節水肥一體化,在制種玉米抽雄期,通過無人機監控抽雄質量,做到了全程線上可隨時溯源。
“這幾年,伊犁州直制種玉米種植面積大了,制種企業也多了,對於我們農民來說,種植要求和種子的質量也越來越高,我們也需要迅速適應,不斷嘗試新技術,為制種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賈瑞杰說,這幾年,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也在不斷給農民進行培訓,隻為讓每一粒玉米種子都是最優的。
一個產業的興起,往往能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百姓增收的強大引擎。今年,伊犁州直制種玉米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益達2.18億元﹔制種產業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50余萬人次,增加務工收入3.9億元以上。
從一個人到一個村,從一個鎮到一個縣再到全州,如今,伊犁州處處涌動著制種產業發展的熱潮。
孫川喬介紹,2024年,中種集團新疆種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成功申辦雜交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証,為后期自有商品種子生產、銷售及產值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進一步壯大了當地種業實力。“十四五”期間,伊犁州直貫徹落實種業振興行動部署,全面落實自治區發展現代種業和伊犁州打造“1+10+X+N”產業體系部署,緊抓玉米基地向西轉移機遇,著力引進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強化政策供給,推動州直現代種業加速發展。
同時,開展種業科技合作、技術推廣等,為玉米、小麥、水稻等品種引進選育、示范推廣提供重要支撐,通過良種良法良機良技等集成示范,推動制繁種單產、糧食作物單產屢創全國高產紀錄。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伊犁州種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為培育更高產、更優質的制種玉米品種提供了可能,為打造玉米制種“黃金谷”注入了科技活力。
下一步,伊犁州以伊犁河谷黃金玉米種植帶為核心區,積極推動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伊寧縣、新源縣、霍城縣爭取國家級制種大縣認定,全力建設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同時,伊犁州致力於打造服務全國、面向中亞的西部種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這將成為一個集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展示,種業信息交流、國際合作洽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熱依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