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且末:招商引來10萬畝沙漠生態產業

2024年12月27日11:0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7月,新疆且末圓融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4000多畝麥子採收,畝均產量150公斤﹔10月,唐農萬物(且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試種的花生畝均產量300公斤﹔11月,且末縣老兵治沙隊冬季肉蓯蓉豐收,全年產值超800萬元……

今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域內塔克拉瑪干沙漠參與防沙治沙的企業和團體好消息不斷。

且末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多年來,且末縣不僅全民參與防沙治沙工作,還通過招商的方式,吸引疆內外企業和團體投身到防沙治沙的行動中。這些企業、團體帶著治沙新技術和新理念,將治沙、植綠、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防沙治沙和富民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企業集結 沙漠成投資新熱土

今年秋季,烏什縣遠邁農林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河北援疆企業合作,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啟動了5000畝沙棘種植示范區項目,拉開了跨地區合作發展特色沙產業的帷幕。

“前期准備工作耽誤了時間,秋季隻種了400畝沙棘苗,明年開春將繼續種植。”12月11日,烏什縣遠邁農林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王國良說。

為什麼從烏什縣來到且末縣種植沙棘?

“防沙治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王國良說,老兵治沙隊在沙漠裡奮戰了6年,還有跨越幾千公裡的河北援疆企業,他們都積極加入防沙治沙隊伍中,作為新疆的企業,更是責無旁貸。

2023年10月,河北省援疆企業唐農萬物(且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且末縣注冊成立。該公司防沙治沙總規劃面積達5萬畝。去年,該公司通過沙土改良,增加有機質。今年,該公司在試驗田種植的花生、蛋白桑、羅布麻、甘草等作物獲得了豐收。

且末縣富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是陝西一家企業,該公司在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承包了9720畝沙地栽種梭梭。“今年,我們對2700畝老林區進行了補植補造,全部栽的梭梭苗,后年就可以接種肉蓯蓉了。”該公司負責人和志鵬說。

截至目前,已有14家疆內外企業和團體落地且末,在沙漠植綠超10萬畝,為且末特色沙產業注入了活力。

為給社會投資企業開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今年且末縣新修訂出台了防沙治沙優惠政策,明確了在資金、用水、辦証程序、土地租賃金、人才引進以及農戶參與治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

作物多元 沙海探索綠色經濟

26年前,在且末縣域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首次出現為防沙治沙而人工栽植的沙拐柳和梭梭。10年后,梭梭林下接種的肉蓯蓉破土而出。此后,文冠果、羅布麻、板藍根、甘草、沙棘、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陸續在漫漫黃沙中冒出頭來。

“這些經濟作物的出現,社會力量功不可沒,是他們在不斷探索中積極推進的結果。”且末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哈斯木江·阿布都拉說。

今年,唐農萬物(且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不僅在沙漠裡種植花生和蛋白桑,秋季還開始試種羅布麻,並且首次使用智能機器人在沙漠裡種植羅布麻。“智能機器人操作簡便,維護成本低,效率是傳統人工種植的數十倍,極大降低了人力和時間成本,為羅布麻的規模化種植奠定了堅實基礎。”該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王喜勝說。

“沙棘3年后能夠長到近兩米高,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長到4米多長,對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有著極為顯著的作用。”王國良說,等沙棘林長起來后,就可以在林裡套種糧食、油料作物和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從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

8300畝肉蓯蓉、300畝板藍根、50畝西瓜、750畝文冠果……多年來,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通過喬灌木與林下經濟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進沙漠種植多元化發展。

哈斯木江說,企業和團體在沙漠裡種植花生、板藍根、羅布麻、甘草、西瓜等經濟作物,為且末縣生態治沙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產業延伸 生態治沙紅利惠群眾

麥麥提敏·麥提圖爾蓀是且末縣英吾斯塘鄉塔格艾日克村村民。每年春秋季,他和妻子都來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採挖肉蓯蓉。“我們每年在這裡可以干3個多月,每天能掙500元左右。”麥麥提敏說。

目前,且末縣治沙造林18萬畝,共接種肉蓯蓉10余萬畝。在肉蓯蓉採收接種季節,有2000多人忙碌在且末縣各處治沙林中。

歷經多年的不懈實踐,且末縣攜手企業及團體,不僅讓沙漠披上了綠裝,還為當地民眾開辟了創收致富的新路徑,促進了且末特色沙產業可持續發展。

今年,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除了對肉蓯蓉進行切片等初加工外,還與藥企聯合打造了深加工產品肉蓯蓉原漿,上市后深受消費者認可。“荒漠肉蓯蓉已被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我們正在開拓餐飲市場,肉蓯蓉將走上人們的餐桌,產業鏈的延伸,將會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收。”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隊長田野說。

烏什縣遠邁農林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烏什縣種植了17.5萬畝沙棘,不僅在生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還形成了從沙棘苗繁育到沙棘終端產品沙棘干果、沙棘原漿、沙棘茶等深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我們擁有自己的專屬沙棘品牌,現在已授權且末縣使用,通過兩地資源的有機整合與共享,屆時將會有更多群眾在這條產業鏈上就業掙錢,共享生態產業發展紅利。”王國良說。

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站長阿巴斯·艾薩說,到2030年,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植樹造林面積將達到15萬畝,同時實現接種肉蓯蓉全覆蓋。屆時,該基地將成為集沙生林果和藥材種植、沙漠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沙產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

記者手記:沙海逐綠在創新中拓展

在且末縣域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一場由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防沙治沙戰役如火如荼。

走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這裡治沙理念與模式的創新。企業和團體不再是單一的植綠,而是將治沙、植綠與致富緊密相連。援疆企業懷著滿腔熱忱,不遠千裡奔赴而來,毅然扎根大漠。烏什縣的企業積極開展跨地區合作,精心打造沙棘種植示范區,其戰略目光鎖定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藍圖上。他們深知,隻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讓治沙事業可持續﹔智能機器人種植羅布麻,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對沙漠綠色經濟規模化探索的體現。這些舉措讓沙漠從生態治理的難題,變成了充滿潛力的投資熱土。

多元作物的種植令人眼前一亮。從最初的沙拐柳、梭梭到如今花生、西瓜、板藍根等紛紛扎根黃沙,這是社會力量不斷嘗試與探索的成果。它們在改善土壤、保持水土的同時,也為沙漠產業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肉蓯蓉、沙棘等作物的種植與深加工,延伸出的產業鏈條,正成為當地民眾增收的新引擎。

且末縣的治沙實踐,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的生動詮釋。疆內外企業和團體的加入,超10萬畝的沙漠植綠,不僅讓荒漠煥新顏,更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肉蓯蓉原漿、沙棘系列產品等,都是生態惠民的有力見証。隨著且末河東治沙基地的進一步發展,集種植、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沙產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必將成為現實,且末的治沙模式也將為更多地區提供可借鑒的成功范例,激勵更多力量投身到防沙治沙與生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杜建輝)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