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當代中國邊疆治理大戰略研思

2024年12月27日10:5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關於邊疆治理的重大論斷、重大舉措,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以穩疆興疆的實際成效把黨中央關於邊疆治理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下午就我國歷史上的邊疆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關於邊疆治理的重大論斷、重大舉措,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以穩疆興疆的實際成效把黨中央關於邊疆治理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中國邊疆的特殊戰略地位

當代中國邊疆地區的戰略地位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我們要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中國邊疆地區的戰略地位。當代中國人繼承了先輩留給我們的兩項舉世矚目、無與倫比的歷史遺產。一是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二是人口眾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是中國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特殊的國情。簡要地說,就是統一的多民族中國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兩大歷史遺產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

兩大歷史遺產是中國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原動力,是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互補互促。這兩大歷史遺產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點,那就是邊疆地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邊疆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了中國邊疆這個因素的話,就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中國邊疆地區存在的話,那麼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各民族可能也進入不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范圍裡。這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邊疆地區的戰略地位。

另一方面,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國邊疆地區的戰略地位,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看:

第一,邊疆地區仍然是中國國防的前線。盡管戰爭的形態發生變化,但是中國的邊疆地區仍然具有國防前線這個特殊的功能,是保衛中國安全的第一線。

第二,邊疆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展示中國實力的前沿舞台。

第三,邊疆地區是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不妨設想,如果邊疆地區長期落后,長期停滯,何談中國的全面發展?如果邊疆地區不發展,怎麼能夠使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加之,邊疆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所以邊疆地區的發展關系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局。

邊疆治理戰略的構建

一要重視中長期治疆戰略的思考。

中國邊疆治理的基本任務是守住一條線(邊界線),管好一片地(邊疆地區)。當代中國邊疆地區,按地域分有:東北邊疆(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邊疆(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西藏自治區),西南邊疆(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還有海疆(除渤海屬中國內海外,有黃海海疆、東海海疆、南海海疆)。每一個邊疆地區既有統一的多民族中國與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前提下的共性,也各具歷史的、現實的特點。

邊疆治理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者至少有:邊疆管理的行政體制、中央與邊疆地方的管理機構設置與運作機制、邊防(國防)、周邊外交、民族政策、文化政策、宗教事務管理、經濟發展戰略等等。在邊疆治理戰略構建時,要重全局性和前瞻性﹔要不唯書、隻唯實,要敢於突破傳統,直面鮮活的現實﹔要放眼中長期的治疆戰略思考,也就是說,既要有符合邊疆地區實際的近期治理之策,也要有中長期治理的遠略,所謂中長期,至少錨定10年、20年,甚至更長遠。

二要重視治理邊疆歷史經驗的總結。

中國歷代邊疆政策研究是中國邊疆治理史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有關中國邊疆政策,特別是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的經驗與局限綜合已有研究共識,大體可作如下歸納:

一是傳統的“大一統”政治理念始終是治邊的主題,軍事布防是保障,邊疆開發為邊疆治理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中華文化的凝聚力是治邊牢固精神紐帶,正確的治邊戰略和策略是邊疆政策能否成功的關鍵。

二是華夷之防,唯穩而治、重內輕邊、重謀輕法是古代中國邊疆政策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歷史研究要面對現實和未來,這既是中國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治理邊疆大戰略簡析

當代中國邊疆治理的大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對於我們認識新時代邊疆治理的新舉措、新特點具有指導意義。當前中國邊疆治理大戰略以下四個方面應是最重要的。

一是治國必治邊。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邊疆地區不是可有可無的,應把邊疆地區的治理納入整個國家的治國理政框架內並放在與其他地區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上。“治國必治邊”重要戰略思想是對中國邊疆治理歷史經驗的高度概括,是對當代中國治邊戰略水平的提升,也是當代中國邊疆治理大戰略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得以歸納、規范。歷史上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在民族理論研究中、在民族政策實施上確實存在需要改正的“誤區”,這些“誤區”成為不能觸碰的“禁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審古今之變,察時代之勢,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及所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在繼承我們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可以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解決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根本性指導思想。

三是堅持黨的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是領導核心,總攬全局、協調四方。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我國制度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突出優勢,其精髓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無論階段性政策如何變化,始終堅守“國家統一”這一根本原則,堅持准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

歷史証明,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我們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功、輝煌的勝利,國家才一步步走向強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邊疆治理大戰略中不可動搖的基本點。因此,為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一如既往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我國邊疆地區各有自身特點,在治國理政上要從實際出發,必須有針對性,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就拿發展與穩定來說,不同的邊疆地區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可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兩大戰略任務的重點應有所不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新疆和西藏應以長治久安作為治理的戰略重點,而其他邊疆地區應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更優先的地位。

發展與穩定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特別是在談到發展的時候,千萬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成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因為發展包括了社會整體的發展,既有經濟發展,也有文化發展,還包括人的教育、素質的提高等等。(國家清史編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馬大正)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