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新疆中藥資源普查收官
新疆共發現中藥資源2471種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院獲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新疆普查(以下簡稱第四次新疆中藥資源普查)收官,共發現中藥資源2471種,其中藥用植物2217種、藥用動物211種、藥用礦物43種,發現新記錄種4種。與第三次新疆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相比,第四次普查超出989種。
第四次新疆中藥資源普查於2012年啟動,實地調查代表區域493個、樣地3502個、樣方套17652個,採集標本15.6萬份、藥材樣品2710份、種質資源1784份,拍攝照片322116張、錄像2440分鐘。
按照國家技術規范要求,結合新疆地理地質性質、植被分布區系多樣的特點,此次普查應用了空間抽樣技術合理取舍科學布點的調查方法,高效率低成本完成了外業調查﹔首次將3S技術應用於羅布麻、甘草、紅花等9種大宗藥材的資源調查,結合實地驗証,調查數據准確、工作效率高﹔首次對夏爾西裡、羅布泊和阿爾金山等區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藥用植物調查,填補了多項新疆中藥資源普查空白。
“此次普查,我們發現並走訪了255位新疆民間醫,收集蒙古醫、哈薩克醫、維吾爾醫等民間傳統知識432種,具有獨特療效,如哈薩克醫通過藥浴治療骨膿腫、骨頭壞死,維吾爾醫治療皮膚病等,這些可為后期新疆中藥民族藥新藥的研發,提供很好的基礎。”自治區藥物研究院副院長朱軍介紹,新疆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中藥材有效成分的積累,且土地集中連片,灌溉設施齊全,非常適合甘草、紅花、枸杞、羅布麻、板藍根等藥材規模化種植,全程機械化管理能夠保障藥材品質和質量穩定性,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基於此次普查,新疆建立了多層次、分類型的藥用植物種質保存和繁育技術體系、中藥材生產區劃分析平台、中藥材動態監測體系,研究制定了新疆紫草、藏紅花、黃芪等30種藥材種植技術規范,促進了新疆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新疆紫草、天山雪蓮等30種特色藥材進行了區劃分析,為制定區域藥材生產規劃和中藥企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首次建成集教學、科研、學術交流、科普於一體的“新疆中藥資源展示館”,推動了新疆中藥資源學科建設,服務新疆中藥資源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蘇璐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