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探“巷”識新疆

2024年12月17日11:2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和田團城街巷的特色建筑民居。李佳佳攝

12月9日,游客在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龜茲小巷游覽。李銀瓊攝

當新疆國際大巴扎步行街響起嘹亮的美食吆喝聲時,喀什古城巴格其巷裡迎來了旅拍客人,庫車龜茲小巷裡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們准備著歌舞表演,和田團城一家家茶館裡飄出和田藥茶特有香郁,哈密阿勒屯古街上的樂器工坊裡傳出獨它爾彈撥聲……天山南北的一座座城市,在街巷的蘇醒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

走街串巷,見識新疆。截至目前,新疆共有自治區歷史文化街區32個,四通八達的街巷,承擔著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推進文旅融合新業態發展的功能,已成為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載體,記錄著城的厚重和人的變遷,豐富著城的形態和人的記憶,托舉著城的繁榮和人的幸福。

街巷之新 在於對歷史和人文氣息的保留

踏入一條街巷,就是對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品讀的開始。

新疆的諸多特色街巷上,都留存著具有一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老建筑及文物。如伊寧市喀贊其民俗旅游區就有300多棟清代以來不同時期建筑﹔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庫其艾日克社區的龜茲小巷,基本完整保留著晚清至民國初期街巷樣貌,其中還有很多百年老宅院﹔莎車縣喀贊其老街有200余處古建筑及民居,周邊有8處文化遺址﹔特克斯縣博斯坦街及離街歷史文化街區內也有多處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

為做好街區歷史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利用,激活文化基因,在政府主導、居民參與下,新疆各地相繼開展對老城街區的保護性改造和旅游開發建設。2007年,伊寧市對喀贊其核心區做修繕改造,喀贊其民俗旅游區前進街成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和田團城自2016年起改建,在保留原建筑風格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服務功能。2023年,庫車市啟動“拯救老屋行動”,老城區80年以上的102座歷史民居被納入修繕范圍,同時發動各族居民、建筑工匠等參與,在“修舊如舊”中讓街巷的老屋煥發新光彩。

經過改造后的街巷呈現出整潔、嶄新、多彩的視效,但更重要的是功能的變化,除了街巷居民的住宅及店鋪外,還增添了現代設計感強、時尚氛圍濃厚的手工技藝類非遺工坊、傳統手工藝文創店等,充分盤活了當地文化資源,讓街巷成為民間藝術和現代藝術交織共進的活態文化展館。

在庫車龜茲小巷中,有一面挂滿彩色姓名牌的牆面,這一個個真實的姓名,都來自於參與這條街巷改建工作的街道及社區工作人員和普通群眾。“小巷每面彩繪牆的創意繪制、每棟老房的修繕和靚化、每個文化休閑角的裝飾、每處旅拍打卡地的設計裝修,都是社區干部和住戶共同打造的。”庫車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龐濤說。群策群力下,龜茲小巷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巧妙銜接,古老街巷的格局和容貌在新姿態、新活力的滋養下得以保留。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黃瀏英表示,特色街巷對人的吸引一定是基於生活和商業場景的融入,這也是做好它的價值所在,“所以要最大限度保障街巷裡,有長期居住在這裡的人群展現的人文生活氣息,有他們制作的地方美食,有設施完善、特點鮮明的民宿,有可逛可購可坐的小店。”

為迎合現代生活需要,新疆特色街巷除將傳統民居作為開發亮點外,還配置了手工制作體驗、旅拍、繪畫、烘焙等空間,為街巷的“華麗轉身”注入力量。

街巷之厚 在於對中華文化的保護傳承

走入喀什高台民居,一條條整齊磚石路面的小巷,帶著人們通向民居的各個角落。冬日暖陽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吐爾遜·肉斯坦,正認真地握著刻刀在土陶坯上繪制紋樣。

“沒有這些老手藝,街巷裡就沒有生機和味道。”吐爾遜說,他的土陶工坊裡能制作罐、壺、盤、碗、瓶、缸、盆、燈等70多種物品,帶出的徒弟有的跟著他繼續干,有的已經在其他地方開了工坊。

在吐爾遜土陶工坊所在小巷裡,還分布著手工銅器鐵器制作工坊、果醬制作工坊、木器木雕店、樂器工坊……叮叮當當的打鐵聲、甜蜜可口的無花果醬、似母親懷抱般的木搖床、傳出撫慰心靈旋律的彈撥爾……都在有聲有形有色地展示著中華文化之美,也讓走過的游人一次次停駐,在靜靜品味中放慢時光的腳步。

直徑60厘米的庫車大馕是怎麼打出來的?庫車市伊西哈拉鎮的大馕小巷可現場觀看全流程。2021年,馕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項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的傳統面食制作技藝中的文化內涵得到更豐富的展現。

“和面、擀餅、壓花紋、下坑烤制、鐵鉤取馕的全過程,承包了觀看和體驗的人一天的滿足感。”大馕小巷“陪伴馕餅店”經營者熱合曼·艾合提說,因為店裡的“馕文化體驗”吸引了很多游客,很多已經成為他的網購客戶。

這條以馕為名的小巷裡生活著多位馕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樂於將手藝傳給年輕人,目前,已經帶動約160人就業,讓小巷裡有了40個馕坑,日均產馕近1萬個,擁有十多個種類。

臨近歲末,在新疆國際大巴扎步行街上經營剪紙文創店的王藝,手裡的訂單又多了起來。“年味是不會褪色的,人們在年節時對剪紙、繩結、福字、福袋香包、燈籠、版畫、年畫這些傳統節慶文創的需求和熱情越來越高,這條街巷也因此匯集了很多非遺傳承人,一邊經營一邊授藝。近幾年熱起來的非遺巴扎、非遺研學、非遺年俗展,讓街巷的文化氣息越來越濃郁了。”王藝說。

匯集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疆特色街巷的重要功能。在喀贊其民俗旅游區,截至目前已建成手工藝品店100多家,擁有民間工匠1000余人,培育旅游商品生產企業53家,推出旅游商品200余種,其中皮具、沙粒畫、木雕木器等28種被列入“新疆禮物”系列產品。

在和田團城,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和田藥茶制作技藝、地毯制造技藝、阿依旺賽來民居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街巷上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符號。

“來團城的游客對阿依旺賽來民居都帶著極大好奇,我們也會重點對它的構造和由來做介紹,它的建筑外形與塔裡木盆地常見的‘回’字形佛殿相似,廣泛使用中原傳統建筑中的斗拱和藻井技術,還配以花磚、木雕、廊檐彩畫等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建筑飾物。”和田玉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佳佳說,非遺的獨特性與趣味性,是呈現一個地方、一條街巷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載體,能讓人深入品味和了解這裡的故事。

據統計,今年1—11月,和田團城接待游客190.6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6億元。

街巷之美 在於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被人向往的街巷大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庫車龜茲小巷就是這番交織的佳作。

如今的龜茲小巷,老宅展示區土制院牆上貼著各色陶瓷搪瓷裝飾盤,房屋外牆挂起艾德萊斯綢,雙開木門上畫著色彩繽紛的圖案,牆畫上寫著“龜茲小巷的風,會替你見想見的人”等妙趣橫生的流行語。民俗演藝區有傳承人表演十二木卡姆、薩瑪瓦爾舞等,也有少兒模特隊表演56個民族傳統服飾秀,更有激情滿滿的青年舞者展示街舞和韻律操。餐飲休閑區裡,飄香的老茶館、個性的咖啡店、三五好友聚會的火鍋店及客人愛吃的紅柳烤肉店鋪等,處處都是煙火氣。

“小巷人氣旺起來后,讓很多之前外出工作的年輕人回來創業,隻要頭腦活,都能賺錢。”龜茲小巷的餐飲店經營者阿迪力·亞森說,他的店周圍還有旅拍店、樂器店、烘焙店、咖啡店、連鎖飲品店、手工飾品店、干果特產店等,各家都做得有聲有色。

和田團城典雅手工地毯店裡的展示,就如同詩歌《花毯》中所寫:“天上,有多少片雲﹔地上,就有多少花毯”,讓進店的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不少細心的游客會發現,這些地毯的款式、風格、紋樣、圖案豐富度很高。

“我們既要延續地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特色樣貌,也要滿足它與現代社會風尚的匹配。”典雅手工地毯店經營者凱迪說,地毯是這條街巷連接古今的重要文化產品之一,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一代代織造手藝人始終在這裡織地毯、賣地毯,為地毯成為“和田三寶”,成為和田的文化標識作出了貢獻。

團城的人氣攀升帶來了文化的交流、時尚的匯聚,也讓地毯的設計織造發生著變化。“我們保留著傳統地毯的多層邊框、幾何紋等設計的產品,但也在重點開發更現代、更時尚、更個性化的產品。”凱迪說,“比如動物特寫、人物肖像畫、標志性建筑、自然風景、民族樂器的圖案,都很受年輕人喜愛。另外功能上也打破了單一性,款式和大小可滿足多種需求。”

葫蘆畫是阿勒屯古街上極具名氣的手工藝品,這裡還專門開設了一間葫蘆畫研學館,走進這裡會發現很多葫蘆畫作品,與傳統概念裡以花卉為主、色彩繁多的繪制作品不同,它們是用烙畫技藝制作的。“這兩種非遺技藝的融合,游客反響非常好,很多人選擇以自己的照片為原圖,制作人物肖像葫蘆烙畫。”葫蘆畫研學館負責人說。

新疆的街巷,在傳統與時尚的自然融合、守護與創新的交相輝映中,延續著中華文化動人的生命力,一路記述歷史、傳承文化、展示風物、溫潤人心。(銀璐)

(責編:李龍、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